摘要: 人类哲学思维由意识与时间转向身体与空间具有必然性,是由人类思维活动的内在逻辑所决定。一则因为身体与空间与人类的思维活动具有“原初设置”或生存论意义上的关联,且先于人类对意识和时间的理论思考,这决定了人类哲学思维会不断向它的出发点回归;二则因为二千多年来哲学对意识和时间的倾力关注和对身体与空间的忽视形成了所谓“形而上学的西洋镜”,它已经或正在把人类拖入一条可怕的危险的道路。这一转向由历史唯物主义所开启。不过,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这一转换及其意义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重视和阐发,相反倒是被当今各种身体和空间理论给忽视和遮蔽了。因此重新梳理历史唯物主义与身体和空间之间的内在关联,或许会深化并推动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
〔1〕〔2〕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52-153、173页。 〔3〕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50-52页。 〔4〕 M.波克罗夫斯基:《俄国历史概要》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第185页。 〔5〕〔6〕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902、921页。 〔7〕〔16〕〔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6、257、307页。 〔8〕〔9〕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9-35、423页。 〔10〕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16-217页。 〔1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12〕〔13〕〔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8 -179、86、111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3页。 |
[1] |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11. |
[2] | 王庆丰. 欲望形而上学批判——《资本论》的形上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11. |
[3] | 周嘉昕.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四个基本问题——基于思想史和理论逻辑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2-20. |
[4] | 吴照玉. 资本主义不平等的根源及其解决路径——皮凯蒂与马克思的分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1-26. |
[5] | 李艳艳. 目标定位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50-54. |
[6] | 刘亚军. 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60-65. |
[7] | 张岩, 李闯. 马克思的社会时间观与人的自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36-39. |
[8] | 张丽. “中国梦”内在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哲学思考——2013年辽宁省哲学年会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95-200. |
[9] | .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解放原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29-32. |
[10] | . “人的存在”本质与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33-35. |
[11] | . 天下观念、民族国家与现代认同——权力与教化变奏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2-27. |
[12] | . 超越“资本的文明”:“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道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25-31. |
[13] | . 经济人与共产主义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及其达成——基于人和社会行为机制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38-42. |
[14] | 王东红. 对象性实践活动与历史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41-44. |
[15] | 付志平, 张光辉. 论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与当代中国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55-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