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人们将自然环境引入人类社会的伦理建构时,伦理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究竟有没有一种能够超越于传统的伦理理念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会不会只是在自然环境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是当代环境伦理遭遇的一个理论难题。要解答这一难题,首先要回到伦理的原点,即道德形而上学去寻找环境伦理的基本内核;其次,则要借助于后现代中的“他者”与“责任”的理念实现对传统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最终,环境伦理将在一种伦理转向的维度上实现其现实的合理性,乃至成为生态文明的核心伦理观念。沿袭这样一种思考向路,才能看到环境伦理的真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9-560页。 〔2〕〔10〕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5、17页。 〔3〕〔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138页。 〔5〕卢风:《应用伦理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3页。 〔7〕〔8〕〔9〕杨大春:《语言 身体 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86、285、300页。 〔11〕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79页。 〔12〕姚小娜:《“Moral Agent”是“道德代理人”吗?——一个伦理学概念的辨析》,《道德与文明》2010第1期。 |
[1] | 余露. 驯养动物应享有公民身份吗?——兼论公民身份的范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33-38. |
[2] | 晏辉. 现代伦理精神与法律文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5-10. |
[3] | . 论道德事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2-28. |
[4] | . 从“孝”与“Eros”的比较看中西传统伦理共通之可能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47-51. |
[5] | . 论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75-79. |
[6] | 沈顺福. 存在的意义:我们如何对待他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2-26. |
[7] | 胡伟. 发挥利益主体在建立信用体系中的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55-58. |
[8] | 曲德来. “忠”观念先秦演变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09-115. |
[9] | 王韶春. "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26-28. |
[10] | 陈凡赵迎欢. 后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现时代反思与定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6-21. |
[11] | 刘东升. 情、理、法:建构现代伦理的三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26-31. |
[12] | 张士清. 澄明被经济学语境遮蔽的人道主义--兼析施密特对结构主义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26-30. |
[13] | 朱书刚. 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观焦点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36-40. |
[14] | 沈晓阳. 博爱观念的现代诠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8-13. |
[15] | 李艳红. 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24-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