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2): 85-91.

• 创新经济理论与实践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高铁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模式与成功因素

李政,任妍   

  • 出版日期:2015-04-15 发布日期:2015-04-15
  • 作者简介:李政,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130012);
    任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JL024);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

  • Online:2015-04-15 Published:2015-04-15

摘要: 高铁产业是中国赶超型自主创新成功的典范。高铁产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之际,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进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赶超。其中,政府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成功的关键,与国外机构联合设计、在国内开展产学研合作是成功的前提,建立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和研发机制是成功的基础,全产业链创新是成功的保障。高铁产业的成功说明,在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创新资源的配置和战略指引至关重要,国有企业在特定产业和领域具有独特的自主创新优势,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决定引进技术的效果和最终成败。

关键词: 高铁产业, 赶超型自主创新, 官产学研模式, 全产业链创新

中图分类号: 

  • F54

〔1〕李政:《中央企业自主创新报告2012》,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第7页。
〔2〕〔10〕〔15〕〔17〕张维克:《政府作用主导高速铁路自主创新》,《理论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5期。
〔3〕李拉:《高铁为何能实现自主创新》,《产权导刊》2011年第6期。
〔4〕〔5〕〔7〕〔12〕〔21〕林坤、浩然、朱敏:《“和谐号”诞生记》,《新经济导刊》2011年第3期。
〔6〕〔19〕〔22〕王政、路亚楠:《从“赶超”到“领跑”(回眸2009喜看新成就)——高铁演绎自主创新“中国速度”》,《人民日报》2010年3月1日。
〔8〕赵建军、郝栋、吴保来、卢艳玲:《中国高速铁路的创新机制及启示》,《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3年第1期。
〔9〕矫阳:《高铁发展的历程及创新成就》,《科技日报》2012年12月24日。
〔11〕路风:《追踪中国高铁技术核心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13年第48期。
〔13〕吕薇等:《中国制造业创新与升级:路径机制与政策》,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年,第75-76页。
〔14〕张丽华、李娟:《沉寂的“中华之星”:中国高铁创新路径之辨》,《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3月17日。
〔16〕〔18〕张璐晶:《高铁成长记》,《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5、6期合刊。
〔20〕孙玉敏:《揭秘中国高铁制造业》,《上海国资》2011年第6期。
〔23〕矫阳:《让“火箭”列车驰骋世界》,《科技日报》2011年7月12日。
〔24〕刘美雄:《对中国高铁的战略思考》,《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