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铁产业是中国赶超型自主创新成功的典范。高铁产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之际,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进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赶超。其中,政府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成功的关键,与国外机构联合设计、在国内开展产学研合作是成功的前提,建立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和研发机制是成功的基础,全产业链创新是成功的保障。高铁产业的成功说明,在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创新资源的配置和战略指引至关重要,国有企业在特定产业和领域具有独特的自主创新优势,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决定引进技术的效果和最终成败。
中图分类号:
〔1〕李政:《中央企业自主创新报告2012》,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第7页。 〔2〕〔10〕〔15〕〔17〕张维克:《政府作用主导高速铁路自主创新》,《理论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5期。 〔3〕李拉:《高铁为何能实现自主创新》,《产权导刊》2011年第6期。 〔4〕〔5〕〔7〕〔12〕〔21〕林坤、浩然、朱敏:《“和谐号”诞生记》,《新经济导刊》2011年第3期。 〔6〕〔19〕〔22〕王政、路亚楠:《从“赶超”到“领跑”(回眸2009喜看新成就)——高铁演绎自主创新“中国速度”》,《人民日报》2010年3月1日。 〔8〕赵建军、郝栋、吴保来、卢艳玲:《中国高速铁路的创新机制及启示》,《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3年第1期。 〔9〕矫阳:《高铁发展的历程及创新成就》,《科技日报》2012年12月24日。 〔11〕路风:《追踪中国高铁技术核心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13年第48期。 〔13〕吕薇等:《中国制造业创新与升级:路径机制与政策》,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年,第75-76页。 〔14〕张丽华、李娟:《沉寂的“中华之星”:中国高铁创新路径之辨》,《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3月17日。 〔16〕〔18〕张璐晶:《高铁成长记》,《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5、6期合刊。 〔20〕孙玉敏:《揭秘中国高铁制造业》,《上海国资》2011年第6期。 〔23〕矫阳:《让“火箭”列车驰骋世界》,《科技日报》2011年7月12日。 〔24〕刘美雄:《对中国高铁的战略思考》,《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