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2): 210-215.

• 美学与人生建设 • 上一篇    

“异数”与越界:接受视野下解读张爱玲的意义

温雅娜,张联   

  • 出版日期:2015-04-15 发布日期:2015-04-15
  • 作者简介:张联,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辽宁锦州121013)。
  • 基金资助: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BWW003)

  • Online:2015-04-15 Published:2015-04-15

摘要: 张爱玲的创作生命力和经典化过程是研究者瞩目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双语创作、港台文学、翻译文学及海外文学角度立体眺望,藉助女性主义、文化消费等理论视角,以发现张爱玲文学世界的多重价值。文本内外的阅读、观看、聆听,复杂、参差、跳跃,得失成败之间,为汉语写作的世界化道路留下了探索的印记。

关键词: 张爱玲创作, 复杂多元, 跨界意义

中图分类号: 

  • I206

〔1〕李欧梵:《苍凉与世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7-21页。
〔2〕陈子善编:《私语张爱玲》,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04页。
〔3〕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25-26页。
〔4〕夏志清:《爱情、社会、小说》,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0年,第61、41页。
〔5〕王鼎钧:《文学江湖:回忆录四部曲之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3年,第91页。
〔6〕林幸谦编:《张爱玲:文学 电影 舞台》,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4、215、222页。
〔7〕吴福辉:《都市流中的海派小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8页。
〔8〕〔10〕刘绍铭:《到底是张爱玲》,上海:上海书店,2007年,第54、88-90页。
〔9〕李欧梵:《光明与黑暗之门——我对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2期。
〔11〕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 下卷 1375—1949》,刘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645页。
〔12〕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第123页。
〔13〕林建法等主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汉语写作与世界文学》,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99页。
〔14〕转自陆建德:《潜行乌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297页。
〔15〕金凯筠:《张爱玲的‘参差对照’与欧亚文化的呈现》,蔡淑慧等译,《阅读张爱玲——张爱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麦田出版社,1999年,第304、306页。
〔16〕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1页。
〔17〕罗秀美:《张爱玲的‘翻译’文学》,林幸谦主编:《张爱玲:传奇·性别·系谱》,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2年,第458页。
〔18〕张英进:《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性别、类型与表演》,《东吴学术》 2012年第1期。
〔19〕林幸谦编:《张爱玲:文学 电影 舞台》序言一,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林幸谦等:《张爱玲:传奇 性别 系谱》绪言,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2年。
〔20〕陈炳良:《张爱玲短篇小说论集》,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第67、68页。
〔21〕李凤亮编:《彼岸的现代性:美国华人批评家访谈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0、81页。
〔22〕莱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周晓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7页。
〔23〕陈子善:《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命与创作考释》,上海:上海书店,2012年,第212-213页。
〔24〕许子东:《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11年,第171-172页。
〔25〕温儒敏:《现代文学传统及其当代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8年第2期。
〔26〕转引自林幸谦编:《张爱玲:文学 电影 舞台》,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27〕网络与书编辑部编:《诗恋Pi》,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28〕金克木:《书读完了》,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6年,第318页。
〔29〕约翰· 厄普代克等:《而译集》,林源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8、49页。
〔30〕青木保:《异文化理解》,于立杰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第135-137页。
〔31〕齐邦媛:《千年之泪:当代台湾小说论集》,台北:尔雅出版社,1990年,第177页。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93-199.
[2] 刘勇, 张悦.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0-205.
[3] 宋文坛, 周景雷.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6-212.
[4] 吕周聚.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22-31.
[5] 周晓风. 新诗的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2-36.
[6] 曹金合. 莫言新时期以来带有先锋意识的小说结构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7-42.
[7]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8]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9]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10]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11]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12]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13]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14]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15]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