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张爱玲的创作生命力和经典化过程是研究者瞩目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双语创作、港台文学、翻译文学及海外文学角度立体眺望,藉助女性主义、文化消费等理论视角,以发现张爱玲文学世界的多重价值。文本内外的阅读、观看、聆听,复杂、参差、跳跃,得失成败之间,为汉语写作的世界化道路留下了探索的印记。
中图分类号:
〔1〕李欧梵:《苍凉与世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7-21页。 〔2〕陈子善编:《私语张爱玲》,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04页。 〔3〕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25-26页。 〔4〕夏志清:《爱情、社会、小说》,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0年,第61、41页。 〔5〕王鼎钧:《文学江湖:回忆录四部曲之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3年,第91页。 〔6〕林幸谦编:《张爱玲:文学 电影 舞台》,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4、215、222页。 〔7〕吴福辉:《都市流中的海派小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8页。 〔8〕〔10〕刘绍铭:《到底是张爱玲》,上海:上海书店,2007年,第54、88-90页。 〔9〕李欧梵:《光明与黑暗之门——我对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2期。 〔11〕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 下卷 1375—1949》,刘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645页。 〔12〕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第123页。 〔13〕林建法等主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汉语写作与世界文学》,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99页。 〔14〕转自陆建德:《潜行乌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297页。 〔15〕金凯筠:《张爱玲的‘参差对照’与欧亚文化的呈现》,蔡淑慧等译,《阅读张爱玲——张爱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麦田出版社,1999年,第304、306页。 〔16〕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1页。 〔17〕罗秀美:《张爱玲的‘翻译’文学》,林幸谦主编:《张爱玲:传奇·性别·系谱》,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2年,第458页。 〔18〕张英进:《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性别、类型与表演》,《东吴学术》 2012年第1期。 〔19〕林幸谦编:《张爱玲:文学 电影 舞台》序言一,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林幸谦等:《张爱玲:传奇 性别 系谱》绪言,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2年。 〔20〕陈炳良:《张爱玲短篇小说论集》,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第67、68页。 〔21〕李凤亮编:《彼岸的现代性:美国华人批评家访谈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0、81页。 〔22〕莱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周晓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7页。 〔23〕陈子善:《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命与创作考释》,上海:上海书店,2012年,第212-213页。 〔24〕许子东:《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11年,第171-172页。 〔25〕温儒敏:《现代文学传统及其当代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8年第2期。 〔26〕转引自林幸谦编:《张爱玲:文学 电影 舞台》,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27〕网络与书编辑部编:《诗恋Pi》,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28〕金克木:《书读完了》,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6年,第318页。 〔29〕约翰· 厄普代克等:《而译集》,林源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8、49页。 〔30〕青木保:《异文化理解》,于立杰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第135-137页。 〔31〕齐邦媛:《千年之泪:当代台湾小说论集》,台北:尔雅出版社,1990年,第177页。 |
[1] | 于景祥.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93-199. |
[2] | 刘勇, 张悦.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0-205. |
[3] | 宋文坛, 周景雷.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6-212. |
[4] | 吕周聚.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22-31. |
[5] | 周晓风. 新诗的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2-36. |
[6] | 曹金合. 莫言新时期以来带有先锋意识的小说结构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7-42. |
[7] |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
[8] |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
[9] |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
[10] |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
[11] |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
[12] |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
[13] |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
[14] |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
[15] |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