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阴阳”范畴作为一种有效的思想模型,与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方式和交流方式有着内在联系,这种合理“内核”应该与其历史上的各种具体解释相区别。将这种合理“内核”剥离出来,就能够发现“阴阳”范畴的现代意义和价值。“阴阳”范畴有助于从本体论角度揭示现代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隐性存在与显性存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渗透,从方法论角度理解人类实践活动中顺应作用与能动作用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认识论角度展现意会知识与明言知识的相互补充。“阴阳”范畴的现代解读,也能够促进中国传统哲学走向世界的方法论研究,使中国传统的思想智慧在全球化时代发挥更大作用。
中图分类号:
〔1〕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304页。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49页。 〔3〕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83页。 〔4〕顾文炳:《阴阳新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14-128页。 〔5〕培根:《新工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78页。 〔6〕〔12〕 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1-132、117页。 〔7〕弗里乔夫·卡普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正在兴起的文化》,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21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页。 〔9〕卡尔·米切姆:《工程与哲学——历史的、哲学的和批判的视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8页。 〔10〕于雪:《“负责任创新”的伦理探索——“3TU-5TU科技伦理国际会议”综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年第1期。 〔11〕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6页。 |
[1] | 马得林. 从“无名之朴”到“返朴归真”——道家“朴”思想的形上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4-19. |
[2] | 杨晓伟. “化性起伪”中的政治诉求——荀子伦理政治思想中的难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20-24. |
[3] | 张洪兴. 试论庄子对先秦立言观的批判与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41-44. |
[4] | 辛达海. 论儒家恕道精神的当代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26-30. |
[5] | 谢树放. 儒家中和观及环境伦理哲学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31-35. |
[6] | 刘畅. 先秦"尚大"思维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7-22. |
[7] | 张晓光. 《周易》中的类比推论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32-35. |
[8] | 孙小玫, 阮航. 《论语》中的"谦"及其现代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14-18. |
[9] | 夏国军. 孔子的“正名”说是政治伦理的,还是逻辑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30-32. |
[10] | 许士密. 道家生命哲学的现代诠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24-29. |
[11] | 孟庆丽. 庄子的言意观辨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43-147. |
[12] | 魏传宪. 《庄子》的思维方法论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21-27. |
[13] | 王杰. 荀子的人性论及其"成人之道"[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35-39. |
[14] | 杨树森. 论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8-23. |
[15] |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