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电子政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事关我国电子政务实体建设进程以及当代行政文化创新的重要因素。物质基础、相关领域建设以及环境氛围营建等因素的协调作用是电子政务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和保障。为了对中国电子政务文化研究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我们应该厘清以下几个问题:电子政务文化研究基础文献状况;电子政务文化形成的土壤、支持因素和环境;电子政务文化与电子政务关系辨识。同时还需要明确电子政务文化与电子政务关系辨识是电子政务文化成长的前提;电子政务文化体系建设是电子政务文化研究的框架与重点内容;电子政务文化建设重、难点分析是突破研究局限的关键,也是电子政务文化创新的关键;电子政务文化研究方法与思路是高效推进电子政务文化研究的重要路径等关键理念。
中图分类号:
〔1〕陈德权、毕雪娟:《电子政务文化:内涵与框架初探》,《电子政务》2012年第11期。 〔2〕邱江勇:《电子政务:未来服务将以公民为中心》,《中国电子报》2008年11月18日。 〔3〕韩升、骆旭旭:《现代公共生活的话语重塑——西方共同体主义的基本政治理念概观》,《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
[1] |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68. |
[2] | 朱健刚. 社会企业在当代中国的阶段定位与价值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9-77. |
[3] | 陈鹏. 个案工作介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帮扶工作的路径与实施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78-85. |
[4] | 赵子祥. 论灾难与风险的社会风险特征分析及预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44-146. |
[5] | 黄新华. 社会协同治理模式构建的实施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65-71. |
[6] | 杨轶华.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教育贫困治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72-78. |
[7] | 邓国胜, 辛华. 美国志愿服务的制度设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79-85. |
[8] | 张祖平. 中国志愿者保险投保探析--基于6省86县市(地区)的数据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86-93. |
[9] | 宋言奇. 城市社区建设的机理与路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87-192. |
[10] | 孙宽宁,徐继存.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复兴策略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7-51. |
[11] | 郑元景. 当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迁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2-56. |
[12] | 夏历.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语言文字需求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7-61. |
[13] | 江立华,张红霞. 流动与秩序:社会治理视野下流动人口的秩序整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40-44. |
[14] | 徐家良,许源.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制度风险因素及风险治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45-49. |
[15] | 李立,胡静波.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及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65-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