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作中提出“全球史观”的概念,至今风靡一时。但是“全球史观”究竟是一史学理想,还是史学方法,却尚无定论。基于斯氏“全球史观”的概念与内涵,以及从斯氏“全球史观”引发的思考,可以认定,“全球史观”不能算作史学方法的新创造,而是传统史家一以贯之的史学理想,这个理想换了一层新衣,即史家对新千年人类普遍焦虑与迷茫的一种应对与安抚。
中图分类号:
〔1〕张广勇:《导论——从文明中心的到全球文明的当代史》序言,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5页。 〔2〕〔3〕L.S.Stavrianos,The World to 1500:A Global History,New Jersey: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1970),pp.3,5. 〔4〕孟凡东:《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影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5〕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页。 〔6〕〔8〕斯塔夫里阿诺斯:《致读者——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董书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13页。 〔7〕J.Cousteau,“Consumer Society Is the Enemy,”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Summer 1996) ,pp.48-49. 〔9〕米歇尔·福柯:《知识的考掘》,王德威译,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第84-85页。 |
[1] | 李帆. 罗振玉与清代学术史研究--以《本朝学术源流概略》为核心的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00-105. |
[2] | 周云. 学衡派史学思想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88-92. |
[3] | 王阳. 论历史文本及其叙述符号的物质层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09-114. |
[4] | 武少民. 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之异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12-115. |
[5] | 焦润明. 论学派与史学的繁荣[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94-99. |
[6] | 马捷莎. "超越"还是"回复"--与《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商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9-14. |
[7] | 陈向义. 论国内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局限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5-20. |
[8] | 张军.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7-12. |
[9] | 王培华. 正统论与中国文明连续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95-100. |
[10] | 石阔. 论唯物史观与可持续发展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32-34. |
[11] | 修彩波. 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存因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34-138. |
[12] | 赵子祥.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变迁20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40-43. |
[13] | 武少民, 郑瑞侠. 论韩非的历史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08-112. |
[14] | 王桂泉. 论晚年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理论的新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10-14. |
[15] | 朱从兵. 中国铁路史研究方法漫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11-1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