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伦理精神是法律文化的基础,而不是相反。一个没有伦理精神的法制和法治是不可持续的。但在具体的社会结构中,当伦理精神尚不充分而又不得不保持社会秩序时,法律文化建设就必须先行于伦理精神的建构。此种现象可称为“返身求助”或“倒逼”。然而法治先行会使人产生错觉——法律至上主义或泛法治主义。片面、片段思维乃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最危险的因素。“长治久安”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期盼,而且也是社会历史“是其所是”的东西。时间性和空间性是人们寻找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之秩序基础时所必须坚持的哲学维度。从社会历史“是其所是”的逻辑着眼,将伦理精神视为体和源,法律文化视为用和流,这不是一种意见和直觉,而是事情本身。要把这种事情本身发掘出来,澄明于世,必须做深入的分析和充分的论证。
中图分类号:
〔1〕〔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关文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8、32页。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0页。 〔3〕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页。 〔4〕〔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6、79页。 |
[1] | 余露. 驯养动物应享有公民身份吗?——兼论公民身份的范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33-38. |
[2] | 路强. 环境伦理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1-16. |
[3] | . 论道德事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2-28. |
[4] | . 从“孝”与“Eros”的比较看中西传统伦理共通之可能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47-51. |
[5] | . 论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75-79. |
[6] | 沈顺福. 存在的意义:我们如何对待他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2-26. |
[7] | 胡伟. 发挥利益主体在建立信用体系中的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55-58. |
[8] | 曲德来. “忠”观念先秦演变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09-115. |
[9] | 王韶春. "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26-28. |
[10] | 陈凡赵迎欢. 后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现时代反思与定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6-21. |
[11] | 刘东升. 情、理、法:建构现代伦理的三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26-31. |
[12] | 张士清. 澄明被经济学语境遮蔽的人道主义--兼析施密特对结构主义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26-30. |
[13] | 朱书刚. 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观焦点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36-40. |
[14] | 沈晓阳. 博爱观念的现代诠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8-13. |
[15] | 李艳红. 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24-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