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政府治理模式改革与完善的新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本质上并未脱离全能主义治理模式的窠臼。随着中国经济改革成就的凸显,这种治理模式的优点被无限放大,缺点被深度忽视,而且该模式虽然有所弱化,但本质仍未改变。这种治理模式虽有其运用有效、效果显著的优势,但长期过度使用势必使政府权力不断膨胀、难以制约,损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因此,必须正视这种全能主义治理模式的弊端,并逐渐弱化这种统治型治理模式,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指导,推进政府治理模式向限权、民主、法治、责任等多元价值并重的多维复合型治理模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
〔1〕林火灿:《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经济日报》2014年2月28日。 〔2〕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城镇化率近54%》.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224/11732357_0.shtml,2014年2月24日。 〔3〕〔4〕〔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12页。 〔5〕〔8〕〔14〕燕继荣:《变化中的中国政府治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6期。 〔6〕李文良:《论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理论前沿》2009年第9期。 〔7〕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财经》2012年9月5日。 〔9〕《社会蓝皮书:每年各种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人民网,2012年12月18日。 〔10〕胡鞍钢:《明确良治的标准更为重要》,《国家治理周刊》2014年9月16日。 〔11〕〔1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 www.chinareform.net/20,2010年1月16日。 〔13〕薛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光明日报》2014年8月9日。 〔15〕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社会学评论》2014年第2卷第3期。 〔16〕杨光斌:《中国正在以权力约束促进“善治”》,人民网:http://nads.ruc.edu.cn,2015年1月4日。 〔17〕俞可平:《善政是通向善治的关键》,《学习时报》2014年11月3日。 〔18〕庄序莹:《公共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1页。 〔19〕李建华、王翔:《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10日。 |
[1] |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68. |
[2] | 朱健刚. 社会企业在当代中国的阶段定位与价值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9-77. |
[3] | 陈鹏. 个案工作介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帮扶工作的路径与实施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78-85. |
[4] | 赵子祥. 论灾难与风险的社会风险特征分析及预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44-146. |
[5] | 黄新华. 社会协同治理模式构建的实施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65-71. |
[6] | 杨轶华.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教育贫困治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72-78. |
[7] | 邓国胜, 辛华. 美国志愿服务的制度设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79-85. |
[8] | 张祖平. 中国志愿者保险投保探析--基于6省86县市(地区)的数据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86-93. |
[9] | 宋言奇. 城市社区建设的机理与路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87-192. |
[10] | 孙宽宁,徐继存.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复兴策略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7-51. |
[11] | 郑元景. 当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迁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2-56. |
[12] | 夏历.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语言文字需求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7-61. |
[13] | 江立华,张红霞. 流动与秩序:社会治理视野下流动人口的秩序整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40-44. |
[14] | 徐家良,许源.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制度风险因素及风险治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45-49. |
[15] | 李立,胡静波.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及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65-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