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查慎行早年学诗时以陆嘉淑、钱澄之为启蒙之师,后来又成为陆嘉淑的爱婿,深受其影响。康熙十五年以后,查慎行又与二弟查嗣瑮拜浙派初祖黄宗羲为师,故而黄宗羲与吕留良、吴之振等人宗尚宋诗的理论主张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另外,查慎行与朱彝尊为中表兄弟,二人情谊深厚,共同唱和多年。查慎行虽对竹垞崇唐薄宋之论颇有取舍,终究在与之长期切磋磨砺之过程中受益良多。
中图分类号:
〔1〕陈敬璋:《查慎行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5页。 〔2〕杨钟羲:《雪桥诗话》卷一,《丛书集成续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第650页。 〔3〕〔46〕范道济:《新辑查慎行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3、39页。 〔4〕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九,民国间天津退耕堂刊本。 〔5〕蒋寅:《清诗话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31页。 〔6〕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39页。 〔7〕陆嘉淑:《辛斋遗稿》卷三,清道光间蒋光煦刊本。 〔8〕〔14〕〔17〕〔26〕〔27〕〔28〕〔37〕〔38〕查慎行:《敬业堂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56、1771、617、525-526、1159、1759、1758、175页。 〔9〕王英志:《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1页。 〔10〕朱彝尊:《明诗综》卷七十八,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六峰阁刊本。 〔11〕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十四,《清人别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59-560页。 〔12〕18〕〔19〕〔30〕黄宗羲:《黄梨洲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87、347、351、337页。 〔13〕钱澄之:《田间文集》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4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7页。 〔15〕〔35〕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788、858页。 〔16〕钱澄之:《藏山阁集》,汤华泉点校,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467页。 〔20〕〔24〕〔52〕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44、147-148、110页。 〔21〕蒋寅:《清代诗学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502页。 〔22〕黄宗羲:《南雷诗历》卷二,《四部备要》第8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61页。 〔23〕张仲谋:《论黄宗羲的诗歌创作》,《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 〔25〕黄宗羲:《黄梨洲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页。 〔29〕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七,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94页。 〔31〕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664页。 〔32〕〔33〕郑梁:《寒村诗文选·见黄稿诗删》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5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20、16-17页。 〔34〕黄宗羲:《明文授读》卷二十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0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747-748页。 〔36〕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派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179页。 〔39〕严迪昌:《清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517页。 〔40〕〔41〕〔42〕〔43〕〔44〕〔45〕〔47〕〔50〕朱彝尊:《曝书亭集》,《四部备要》第8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04、318、305、395-396、314、320、133、319页。 〔48〕郭绍虞、钱仲联:《万首论诗绝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765页。 〔49〕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十二种》,张载华辑,民国间上海六艺书局石印本。 〔51〕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洪亮吉集》,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256页。 〔53〕朱彝尊:《腾笑集》,《清人别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页。 〔54〕钱仲联:《梦茗庵诗话》,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83页。 〔55〕陈伟文:《清代前中期黄庭坚诗接受史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3页。 |
[1] | 于景祥. 《文心雕龙》中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0-207. |
[2] | 朱志荣. 论《沧浪诗话》的诗歌语言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78-182. |
[3] | . 闻一多与中国新诗同人诗家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80-186. |
[4] | . 从唐诗看浮云意象的佛禅意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97-200. |
[5] | 吴小英. 欧阳修词审美特色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63-166. |
[6] | 陈小芒, 廖文华. 梅岭题咏与贬谪文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70-172. |
[7] | 刘刚. 重论宋玉大小言赋之真伪[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57-163. |
[8] | 卢燕平. 试论义山无题诗悼亡内容及其常用意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3-167. |
[9] | 陈武英. 朱淑真诗词的历史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8-172. |
[10] | 周淑芳. 咏史诗:对被理性精神关怀领域的触探与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51-153. |
[11] | 汪剑钊. 俄苏诗歌与中国现代诗的成熟[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58-164. |
[12] | 方锡球. 盛唐诗歌的"入神"与"入圣"--论许学夷的李杜诗歌"变而入神"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52-159. |
[13] | 赵淑平. 乐府诗的绝唱--唐代乐府诗成就探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66-168. |
[14] | 王晋隆. 历史的回映现实的观照--评《唐宋文名篇》[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66-167. |
[15] | 李春青. 心中之景与眼中之景--陶诗与谢诗的文本差异及其文化原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53-1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