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5): 27-34.

• 《资本论》的形上批判 • 上一篇    下一篇

虚无之为主义——“虚无主义”概念使用模式分析*

马新宇   

  • 出版日期:2015-10-15 发布日期:2015-10-15
  • 作者简介:马新宇,哲学系博士,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陕西 西安 710127),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湖北 武汉 430074)。
  • 基金资助: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C14)

  • Online:2015-10-15 Published:2015-10-15

摘要: 虚无主义这一概念因使用语境不同而含义不同,对其使用模式的探究因而有助于厘清各种讨论的具体界限,明确每种讨论的深层指向。通过词源考察、文献梳理可以发现,我们分别在认识论、审美论、价值论、存在论这四种模式上使用虚无主义。认识论上所使用的虚无主义指的是认识标准、认识来源等的虚无;审美论上所使用的虚无主义指的是审美标准的虚无;价值论上所使用的虚无主义指的是最高价值的虚无及其过程;存在论上所使用的虚无主义指的是存在的遗忘。认知主体、审美主体、价值主体本质上是同一个主体,主体又与存在的遗忘本质相关,因而这四种模式之间相互关联。界定使用模式并明晰模式之间关系的过程就是虚无主义的本质彻底显现的过程。

关键词: 虚无主义, 认识论, 审美论, 价值论, 存在论

中图分类号: 

  • B516

〔1〕〔6〕<i>Historisches W terbuch der Philosophie.Bd.6</i>,Schwabe & Co.AG.Basel,1984,ss.846,847.<br /> 〔2〕Nicholas Bunnin & Jiyuan Yu,<i>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Western Philosophy</i>,Blackwell Publishing Ltd,Malden,2004,p.218.<br /> 〔3〕 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i>Jacobi an Fichte</i>(1799),Kessinger Publishing,Whitefish,2009,s.39.<br /> 〔4〕〔8〕〔9〕Klaus Hammacher & Walter Jaeschke,<i>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 Werke.Gesamtausgabe:Bd 3</i>,Felix Meiner Verlag,Hamburg,1998,ss.20,21-22,49.<br /> 〔5〕〔7〕 Zdravko Kobe,<i>Die Auferstehung des Begriffs aus dem Geiste des Nihilismus oder Hegels spekulativer Karfreitag</i>,Filozofski Vestnik,2005(2).<br /> 〔10〕〔11〕梁志学:《费希特著作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650、519页。<br /> 〔12〕〔13〕G.F.W.Helgel,<i>Werke 2.Janaer Schriften 1801—1807</i>,Suhrkamp,Frankfurt am Main,1986,s.410.<br /> 〔14〕〔15〕〔16〕〔17〕〔18〕〔19〕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40、40、42、74、74页。<br /> 〔20〕〔24〕Hans Feger,<i>Das Groteske in Bonaventuras Nachtwachen</i>,Berlin,2007,ss.53,58.<br /> 〔21〕〔22〕〔23〕August Klingemann,<i>Die Nachtwachen des Bonventura</i>,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Charleston,2013.<br /> 〔25〕 F.Brunot,<i>Hist.de la languie fran des originesà 1900 IX/2</i>,Paris,1937,ss.834-836.<br /> 〔26〕 J.G rres,<i>Die heilige Allianz und die V ker</i>,auf dem Congresse von Verona(1822) .Ges.Schr.,hg.W.Schellberg u.a.13(1929),ss.437-439.<br /> 〔27〕 屠格涅夫:《父与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28页。<br /> 〔28〕 邓晓芒:《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读海德格尔〈尼采〉札记》,《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 张宗艳. 论思辨形而上学的实现方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25.
[2] 毛林林. 从自我到社会——一种对主体间性思想的逆向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35-39.
[3] 保罗·赞瑞巴卡保罗·赞瑞巴卡(Paul,Zarembka). 摆脱黑格尔哲学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与普列汉诺夫、列宁之间的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5-13.
[4] . “资本主体性”批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本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5-20.
[5] . 哲学解释学与意义的不确定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26-30.
[6] . 价值观念与价值观念评价体系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37-40.
[7] 段忠桥. 正义、自由与私有财产——G.A.科恩对诺齐克“张伯伦论证”的再次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8-23.
[8] 孙丽姝. 艺术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审美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209-211.
[9] 董晋骞. 费尔巴哈哲学:现代哲学的重要开端[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5-20.
[10] 张政文. 康德哲学与近代西方文化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4-9.
[11] 李海峰. 论海德格尔的思维方式及其真理的生成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6-22.
[12] [美]埃里克·S.尼尔森,(王佳鑫,李大强 译). 从高清海哲学理论创新谈起什么缺失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1-16.
[13] 李义天,张容南.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良善生活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7-22.
[14] 梁玉水. 马克思的诗歌:重构马克思思想的一种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32-35.
[15] 丁宁. 论形而上学的传统理论内涵及其现时代重构的合理化途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30-3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