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5): 168-175.

• 意象创构论讨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

毛宣国   

  • 出版日期:2015-10-15 发布日期:2015-10-15
  • 作者简介:毛宣国,哲学博士,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12)。

  • Online:2015-10-15 Published:2015-10-15

摘要: 在中西美学和文论史上,“意象”范畴具有复杂的语义,西方美学和文论主要将“意象”作为一个心理学和文学的题目加以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出现则与康德美学相关。中国古代美学则主要是从艺术和审美本体方面来认识“意象”范畴的价值,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但亦应注意到《周易》中所说的“立象以尽意”和“制器尚象”与作为审美意象的形象创构还具有一定的距离,不能简单将二者等同起来。意象与意境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看成是一体两面、外在形态与内在境界和层次的关系。“意境”的妙谛不在象内而在“象外”,它是“以虚实为底相”的审美人生创造,是“意象”中最富于形而上的人生体验和审美追求的一种类型,并非情景交融,能创造意象的艺术作品都能达到“意境”的审美层次。朱志荣的“美是意象”说存在着“意象”与“审美意象”、“物象”与“心象”、感性形态与理性精神等方面的混淆,它主要不是从人与世界的存在关系和价值评判,而是从意象的感性形态以及人与世界所结成的对象性关系来看待“审美意象”的创构与生成。叶朗的“美在意象”说则不同,它虽然还存在一些逻辑概念的混淆和不严谨,但主要是从美与人生关系、美对于人生的意义方面看待“审美意象”的创构与生成,所以相比朱志荣的“美是意象”说,对于中国当代美的本体问题的思考更具有理论价值。

关键词: 意象, 意境, “美是意象”, “美在意象”, 美的本体

中图分类号: 

  • B83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102页。
〔2〕〔3〕〔5〕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201、201、202-203页。
〔4〕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42页。
〔6〕周发祥:《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20-121页。
〔7〕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60页。
〔8〕苏珊·朗格:《情感的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58页。
〔9〕萨特:《想象心理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123页。
〔10〕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2页。
〔11〕〔16〕叶朗:《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中国之美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7、267页。
〔12〕《宗白华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12页。
〔13〕古风:《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1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64页。
〔15〕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3页。
〔17〕〔18〕〔19〕〔20〕〔21〕〔22〕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5、59、56、57、83、73页。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3]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4]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5]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6]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7]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8]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9]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10]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1]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2]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3]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4]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15] 许宏香. “尊德性”:王国维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传统的价值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94-20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