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微媒介所产生的媒介化个体导致了非媒介环境的消亡和微众的勃兴。微媒介的上述社会学后果提出了对“微生活”的审美化进程进行再思考的要求。作为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新现象,“微生活”中的审美愉悦呈现出一种快适感特征,是混合着私人利害性、表演性、交往想象力与非反思性理解力的新型审美化快感。“微生活”审美化的主要社会学力量已经不再是所谓的“新型文化媒介人”,而是由媒介化个体组成的“微众”。微媒介环境中,“微众”趣味的生成与社会流动以特有的“精英←→微众”模式有别于传统媒介环境中的“精英→大众”模式和“精英←→新型资产阶级←→大众”模式。面对这一新型模式,精英艺术及其审美究竟何为,仍需斟酌思量。
中图分类号:
〔1〕王德胜:《“微时代”的美学》,《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5期. 〔2〕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3页. 〔3〕〔10〕〔11〕〔12〕〔13〕〔14〕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03、66、67-69、67、181、67页. 〔4〕〔5〕〔6〕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20、272-273、120页. 〔7〕〔8〕Tom Leddy,“The Nature of Everyday Aesthetics,” Andrew Light and Jonathan M.Smith(eds.).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p.7. 〔9〕舒曼同学:《我们慢慢在朋友圈里走散》,《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28期. 〔15〕李雷:《“微时代”的艺术生产与审美接受》,《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第4期. |
[1] |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
[2] |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
[3] |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
[4] |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
[5] |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
[6] |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
[7] |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
[8] |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
[9] |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
[10] |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
[11] |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
[12] |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
[13] |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
[14] |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
[15] |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