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
    刘进田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5-7. 
    摘要 ( 410 )   PDF(pc)(301KB) ( 920 )   收藏
    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在中华文化传统中有着内在的端倪、根芽和基因。孔子的“为仁由己”主体性思想蕴含着弥足珍贵的自由价值。“由己”就是“由自”,就是自由。孔子的“为仁由己”思想所包含的自由主体、自由意志、自由并存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契合。但同时,孔子的“为人由己”自由价值观与现代自由价值观相睽异。现代的外在消极自由只有同内在的积极自由相互补足,相互促进,才能成为整全健康理想的自由价值,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自由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犹太人问题与拜物教秘密的政治哲学探赜——《论犹太人问题》解读
    臧峰宇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12-17. 
    摘要 ( 431 )   PDF(pc)(275KB) ( 446 )   收藏
    青年马克思撰写的《论犹太人问题》不仅被视为研究犹太人问题的经典文献,而且被看作近两百年来关于政治哲学的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他以深刻的笔触逐一批判了鲍威尔论述逻辑的悖谬,并转换了鲍威尔通过宗教批判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思路,将问题指向普遍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世俗对立。青年马克思强调从人及其异己本质的关系出发理解犹太人问题,犹太人问题的秘密就是拜物教的秘密,这一秘密是市民社会的通用原则。解决犹太教的问题,只能通过人类解放,成就自由人的联合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现代政治的信任难题及其破解路径
    高广旭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18-23. 
    摘要 ( 135 )   PDF(pc)(271KB) ( 222 )   收藏
    政治信任问题的深度研究需要对此问题产生的政治哲学渊源展开前提批判,正是政治哲学重心从“伦理政治”向“道德政治”的现代转变促使政治信任成为亟待破解的理论难题。“道德政治”所强调的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权力“边界意识”是透视政治信任难题实质的重要标志,它催生了当代政治哲学破解政治信任难题的多条路径。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政治矛盾性结构的本质是现代人同时作为“市民”与“公民”的“政治人格”分裂,现代政治的信任危机的实质是两种人格之间的信任危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
    李彬彬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24-32. 
    摘要 ( 541 )   PDF(pc)(363KB) ( 699 )   收藏
    蒲鲁东以所有权损害社会平等为论据对所有权做出批判,提出社会平等的实现不能靠共产制,也不能靠私有制,必须依靠“第三种社会形式”。他认为这种社会形式每天都在生成之中,不需要革命的行动就能实现。埃德加尔反对蒲鲁东把平等绝对化的做法,他认为实现平等的新社会形式的前提,是先要有具有新的观念和精神的人,这种人是批判哲学的创造物,他并不期待通过实践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马克思把“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期望以哲学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来逐步实现社会的平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
    田毅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33-37. 
    摘要 ( 173 )   PDF(pc)(250KB) ( 290 )   收藏
    如果说非西方国家早期现代化的启动运行,主要是基于发展主义的“压缩式发展”,其运行轨迹一般可以表述为“从传统到现代”,表现出激进的反传统取向的话,那么20世纪晚期勃兴的社会建设运动则主要是基于新发展主义,以寻求传统与现代间良性互动为主旨的。非西方国家应在理论上对传统的内涵加以重新阐释和界定,不能简单地将传统视为是非西方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阻力,而应展开复杂的多面向分析。尤其在现代性高扬、传统式微的条件下,我们应努力找回传统、激活传统,寻找传统价值的承载者,推动传统与现代间的良性互动,以实现代化进程的创造性转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
    王庆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38-43. 
    摘要 ( 217 )   PDF(pc)(276KB) ( 870 )   收藏
    我国国有企业30多年来的改革进程亦是单位体制变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国家治理的重心从单位转向社区,呈现出“弱单位化”倾向;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资源占有和利益分配逐渐由“国家化”向“单位化”转变,呈现出“强单位化”趋势。魏昂德的新传统主义理论从依附结构和制度文化两个层面揭示了单位运行机制。从资源配置和治理结构上看,我国的单位制变迁是单位化治理逐渐向市场化治理转变的过程。但这种转变并不是直线型的市场化过程,而是有选择的市场化,是政府选择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重访魏昂德的新传统主义理论模型,考察单位化治理的转型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的独特逻辑是我们理解中国制度变迁和国家治理转型的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44-53. 
    摘要 ( 236 )   PDF(pc)(425KB) ( 616 )   收藏
    社会融入可以具体划分为经济融入、城市满意度以及心理融入三个维度,社会质量视角是探知社会质量的四个条件性因素和外来人口的自我效能感对社会融入的影响机制的重要途径,对于考察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具有关键作用。社会质量的四个条件性因素对社会融合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经济保障对三个维度的社会融入具有多元化影响;社会凝聚主要作用于外来人口的城市满意度;社会包容的反向指标社会歧视会显著降低经济融入和心理融入水平;社会赋权则对三个维度的社会融入都有积极作用。而外来人口的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够直接提升外来人口的城市满意度及心理融入程度,还对社会质量具有一定的中介效应。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在整体上表现出从经济融入到心理融入的递进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行政诉讼法》的新视角
    行政诉讼特有原则再认识
    张淑芳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54-59. 
    摘要 ( 183 )   PDF(pc)(273KB) ( 1199 )   收藏
    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虽在制度上有所突破,但是在有关行政诉讼立法精神、法治理念,尤其在特有原则方面涉及不多,缺乏宏观理念的设计和原则的确定。行政诉讼特有原则可以体现行政诉讼的时代精神,充实行政法治理念,完善诉讼机制。立法应以行政诉讼法文本为主体,明确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以指导行政诉讼实践。立法应将诉讼主体身份恒定,合法性审查为主、合理性审查为辅,反诉禁止,调解适度和行政行为停止执行确立为行政诉讼特有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政被告的证据补充权
    关保英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60-65. 
    摘要 ( 172 )   收藏
    行政被告的证据补充权是行政诉讼法和行政诉讼中的一个新问题,该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我国行政诉讼有关证据理论和证据规则必须发生相应变化。行政被告证据补充权的制度设计是一个深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新《行政诉讼法》对该问题的处理采取了较为谨慎的处理技术,在认可被告证据补充权的同时也限定了其适用范围。在重新建构行政被告证据补充权及其制度时要处理好两个范畴的关系,即行政证据与司法证据的关系、行政复议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的关系。为此,对行政被告证据补充权的建构要留有制度空间,在时空、内容和程序上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政诉讼风险及其控制——以《行政诉讼法》修改为视角
    王世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66-70. 
    摘要 ( 195 )   PDF(pc)(248KB) ( 261 )   收藏
    在现代法治社会,行政风险是法律规范的确定性中蕴含的不确定性,表现为法的主体意志与客观秩序的二律背反以及法的实效性与规范性的背离。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扩大了对行政行为的审查范围,加强了对行政行为的审查力度,释放了诉讼主体的资格空间;在诉讼程序上的立案登记制度、轻微程序违法的确认判决、举证责任及破坏审判秩序的责任加重,都在范围和程度上加重了行政机关的诉讼风险。行政机关不可能完全规避但可以降低或减少诉讼风险。根据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而出现的新的诉讼风险源,行政机关应当实现规范性文件的规范化、行政协议的诚信化、行政裁量的标准化。行政机关应通过行政案件问责和考评等内部控制机制以及行政协调和公共参与等外部互通机制,全面防控行政诉讼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道路沿线居民“增强利用权”的确立与保护
    姜述弢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71-75. 
    摘要 ( 184 )   PDF(pc)(247KB) ( 183 )   收藏
    “增强利用权”在德国法中是针对“一般利用”的一种加重情况,是比照一般利用者并超出一般利用权的权利。城市道路沿线居民对其居住的道路路边停车位,基于习惯利用或承担了一般利用人所未承担的义务而具有“增强利用权”。“增强利用权”优先于一般利用权,但不得禁止或排除他人的一般利用权。地方立法可以通过试行方式逐步在我国公物立法中确立“增强利用权”。立法应采用第三方评估的方式对于“增强利用权”的重大争议事项进行评估。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原告、诉讼代表人、第三人的新规定为受行政机关侵犯“增强利用权”的城市道路沿线居民提供了司法救济和保护的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理论及实践
    中国农民工精神贫困识别及精准扶贫策略——基于建筑业的调查
    孙咏梅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76-84. 
    摘要 ( 156 )   PDF(pc)(448KB) ( 307 )   收藏
    在中国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一方面,精神贫困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工精神贫困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贫困度已经达到中等水平;另一方面,精神贫困对农民工整体贫困的贡献水平长期保持高位,明显领先于其他贫困的贡献度,体现出精神贫困在农民工整体贫困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可见,削减农民工精神贫困应当成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点,今后精准扶贫策略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对精神贫困进行干预和帮扶。应从“扶志”入手,消减来自精神层面的“贫根”; 从“扶智”入手,为精准扶贫提供保障;围绕精神扶贫多管齐下,全方位实现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多元利益博弈与制度均衡
    程世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85-93. 
    摘要 ( 180 )   PDF(pc)(435KB) ( 524 )   收藏
    产权制度决定和影响着要素组合效率与经济绩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则更深。中国农村土地产权体制依次经历了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化和家庭承包责任制三次大的变革。而在当前的劳动力跨城乡配置阶段,现实的劳动力流出比例与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比重严重失衡,固化制度框架中集体产权非市场化的“成员权”与市场化的农户承包权“物权”体制的矛盾冲突加剧。经济转型需要深化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体制的市场化、物权化改革,发挥农户土地承包权在市场化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推进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现产权制度变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同时,将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战略、粮食安全战略及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战略内在地契合起来,推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增长与粮食需求: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姚万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94-101. 
    摘要 ( 238 )   PDF(pc)(478KB) ( 148 )   收藏
    粮食与其他非生理性消费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粮食消费过量后再扩大消费不仅不会给消费者带来正效用,反而会给消费者带来患病风险,增加消费者的痛苦。经济增长与人均粮食需求的倒“U”关系则表明粮食需求的刚性并非“铁板一块”,在一定经济水平上其刚性会软化。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会给粮食供求关系带来颠覆性的冲击,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总体形势谨慎乐观。在粮食产量增产受阻的情况下,适当引导和调控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是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一个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前期浙江划分内洋与外洋的准则和界限
    王宏斌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102-114. 
    摘要 ( 335 )   PDF(pc)(501KB) ( 980 )   收藏
    清代前期,浙江划分内洋与外洋的原则是,凡靠近海岸或县厅治所岛岸的岛屿和洋面均划入内洋;反之,凡远离海岸或县厅治所岛岸的岛屿和洋面均划归外洋。浙江划分内洋的界限是以海岸或县厅级衙门所在岛岸为基点向外划分的。“内洋”大致限制在距离海岸或设立县厅治所岛岸5公里以内的洋面。“外洋”以海道为外缘,与海岸和岛岸之间没有固定的距离。“外洋”的宽度少则50公里,多则110—180公里。清代中国对于近海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管辖宽度,不仅远远大于18—19世纪西方国家通行的3海里(5.6公里)领海宽度,而且也远远大于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规定的12海里(22.224公里)领海宽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清民国电报业人事管理制度的现代趋向(1880—1937)
    夏维奇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115-123. 
    摘要 ( 243 )   PDF(pc)(384KB) ( 838 )   收藏
    晚清民国电报业在职员的任用、调训、考核与薪酬等方面相继制订与实施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由此渐次形成大致完整的人事管理体系,其中之现代性不断成长,奠定此间电报业发展良好态势之基。然而从制度设计与执行来看,斯时电报业的人事管理亦有诸多局限,则表明其现代性成长之不充分,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该行业的发展。这一切或多或少地透显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特征,亦提示出现代趋向在中国之发展,因中国历史与社会的特殊性,不会一帆风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东北籍海外留学生的救济——以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留学档案为中心
    魏善玲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124-130. 
    摘要 ( 221 )   PDF(pc)(309KB) ( 302 )   收藏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籍海外留学生因经济来源断绝面临断炊辍学的危险,并遭受着日伪组织的威胁利诱,国民政府从保护人才、免资敌用的角度出发,对东北籍海外留学生实施了积极的救济。从1933年开始暂时接济,然后通过调查统计和不断的后续救济,到1936年底国民政府基本完成了对东北籍海外留学生的救济工作。国民政府对东北籍海外留学生的救济,不仅是其保护国家精英人才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其挽救民心、维护政府形象、支持留学教育的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天津英租界土地管理模式述论——以中外当局的互动关系为中心
    耿科研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131-137. 
    摘要 ( 315 )   PDF(pc)(440KB) ( 458 )   收藏
    在租界存续的历史过程中,土地制度和实践层面的土地管理模式是租界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近代天津英租界的土地确权及契证管理程序来看,虽然英方最初在相当程度上尊重了中国土地管理当局天津县的管辖权限,希望采用从工部局到英驻津总领事馆再到天津县逐层上传后再逐级下达的手续,来保证界内土地管理的完善性和合法性,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1919年英租界各部分合并后的十余年间,界内土地契证依然纷繁复杂,土地交易特别是涉及华人的土地交易管理更难以规范化。自1920年代末期起,伴随着民族主义兴起与收回租界权益呼声的高涨,直隶交涉公署、河北交涉公署、天津特别市土地局和财政局在租界土地管理方面的维权意识和收权行动都有值得肯定的作为,通过与英方迂回交涉甚至激励性合作,逐步达到了以柔克刚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时代”文化与美学
    大数据时代“微批评”的文化表征——以“微评莫言”的“网络事实”为中心
    陈定家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138-144. 
    摘要 ( 176 )   PDF(pc)(316KB) ( 499 )   收藏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的地球村悄然演变成了数据化的云天下。数据化生存语境下,“事实早已不再是事实”,以事实为基础的知识大厦在虚拟世界非线性“相关”语境中轰然倒下。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冗余、资讯超载的大数据时代,当代人生活在深不可测的数据海洋里,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形形色色的知识危机。以微博微信中的莫言批评为例,大数据时代“微批评”的文化表征体现出如下特点:一是“网络事实”造成“微批评”准的无依的必然性;二是网络“微批评”之“合法冒犯”的合理性及其局限;三是“微批评”的价值颠覆与重建。面对“网络事实不再是事实”的事实,探讨“常识常理的常态批评”回归的可能性尤为重要而急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知的重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视域中的“微时代”
    潘黎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145-151. 
    摘要 ( 283 )   PDF(pc)(300KB) ( 529 )   收藏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为我们理解“微时代”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观念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其分析模式的核心在于探讨媒介如何塑造个体的感知,并建构感知中的世界。基于这种认识,“微时代”的文化征象即肇始于微媒介对个体感知模式的重组和新构,这个过程首先来自媒介文本制式对感知的规范,进而在人与媒介的互动中渐趋实现。对自我形象的修饰和刻画则反映出微媒介在塑造个体感知经验方面的机制性特征,这同样成为“微时代”文化实践的一个突出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媒介与“微生活”中的审美
    杨光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152-158. 
    摘要 ( 204 )   PDF(pc)(317KB) ( 324 )   收藏
    微媒介所产生的媒介化个体导致了非媒介环境的消亡和微众的勃兴。微媒介的上述社会学后果提出了对“微生活”的审美化进程进行再思考的要求。作为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新现象,“微生活”中的审美愉悦呈现出一种快适感特征,是混合着私人利害性、表演性、交往想象力与非反思性理解力的新型审美化快感。“微生活”审美化的主要社会学力量已经不再是所谓的“新型文化媒介人”,而是由媒介化个体组成的“微众”。微媒介环境中,“微众”趣味的生成与社会流动以特有的“精英←→微众”模式有别于传统媒介环境中的“精英→大众”模式和“精英←→新型资产阶级←→大众”模式。面对这一新型模式,精英艺术及其审美究竟何为,仍需斟酌思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
    殖民体制差异与作家的越域、跨语和文学想象——以台湾、伪满洲国、沦陷区文坛为例
    刘晓丽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159-167. 
    摘要 ( 272 )   PDF(pc)(379KB) ( 1084 )   收藏
    日本在华侵略殖民采取分而治之的形式,形成台湾、伪满洲国、沦陷区三种不同殖民统治模式,即台湾的纳入本土殖民地模式,伪满洲国的伪独立国家模式,华北、华东等沦陷区的“自治政府”模式。从台湾到沦陷区殖民文化同化、文化统制的强度依次递减,而在解殖文学、反殖文学、抗日文学、中国认同的表达空间方面依次递增。由此,形成这样的文化流动现象,作家从殖民程度高的台湾、伪满洲国向沦陷区流动;而文化从殖民程度低的地区回流到日本老牌殖民地。同时在不同的殖民统治区,有不同的跨语写作现象。日本占领区的作家借助殖民体制的差异,既打通了一条抵抗文化通道,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流动与文化杂糅乃至文化更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越域和跨语的文化姿态,开启了多重面向的文学想象。例如,“满洲话语”搅动台湾故事(林辉焜的《命运难违》);伪满洲国移居华北的作家回望故土时的朦胧与暧昧(梅娘与吴瑛的通信)。身在沦陷上海,构想英国殖民文化混合的香港故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关注中国日占区文学的跨域与越语现象,既关涉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压迫与抵抗,也关涉文化杂糅与文学想象,同时为考察中国日占区文学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伪满洲国童话写作与“未来国民”的塑造
    陈实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168-179. 
    摘要 ( 275 )   PDF(pc)(28285KB) ( 94 )   收藏
    1932—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部地区建立了一个傀儡的“国中之国”——伪满洲国。在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期间,殖民者指派和民间自发的童话作者,发表了数量可观的童话作品。从探究伪满洲国童话定义的源流开始,对这一时期公开出版的童话作品进行梳理,分析殖民者利用童话,进行“未来国民”的塑造,查看伪满洲国殖民中后期“官方植入式”童话创作的题材与主旨,并以当时知名杂志和童话作家为例,分析伪满洲国童话写作的两种分流与多重向度,以此呈现殖民地童话创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解读童话作家创作的自觉与不自觉,还原他们对“王道乐土”的虚构与解构,揭开80多年时空封印下伪满洲国的童话写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济文字之穷——鲁迅的美术出版历程及思想探究
    卢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180-187. 
    摘要 ( 148 )   PDF(pc)(342KB) ( 404 )   收藏
    鲁迅的美术工作定位在绍介翻印出版工作。他在搜集古今中外版画书刊、名作原拓的基础上,自费编印十余种画册,印行近万册,以供美术工作者参考再造。鲁迅是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者、西方版画艺术的绍介者,也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鲁迅美术出版活动的价值取向与其文学启蒙理念是一致的,是为了用文艺来唤起民众的觉醒,改变国人的精神现状,并培育艺术新人。在鲁迅看来,无论是绍介欧美的新作,还是复印中国的古刻,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希望青年美术工作者们能将文艺遗产和外国先进艺术有机融合,创作出别开生面的新作。鲁迅撰写的书刊广告生动凝练、扣人心弦,是其出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的前瞻眼光、牺牲精神和不遗余力的努力,推动了版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践行了他在“五四”时期就倡导的文艺大众化的主张,鲁迅在中国美术出版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作环境与生命自由之间的纠葛——论《四世同堂》原始版本结尾的缺失
    周珉佳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2):  188-192. 
    摘要 ( 320 )   PDF(pc)(293KB) ( 444 )   收藏
    现代文学经典作品从最初在期刊上连载到后来的多次再版会出现诸多版本,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便是如此。《四世同堂》原始版本结尾的缺失已经成为版本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四世同堂》在第87段戛然而止,这里不仅有十年内乱毁手稿的外界原因,还有老舍的主观选择倾向和所发表作品的刊物选择等原因。这看似是一个由文本对照产生的“朴学”问题,但是其中却包涵着作家创作权利丧失和自我选择失效的话题。从文学走向文化是一个质的转向,版本就是这样联结着文本和社会历史两极。在创作制度和生命自由之间,没有绝对的选择,游离和徘徊是人的天然反应,老舍作为非常有代表性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版本变化印证了他人生最艰难的日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