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果说非西方国家早期现代化的启动运行,主要是基于发展主义的“压缩式发展”,其运行轨迹一般可以表述为“从传统到现代”,表现出激进的反传统取向的话,那么20世纪晚期勃兴的社会建设运动则主要是基于新发展主义,以寻求传统与现代间良性互动为主旨的。非西方国家应在理论上对传统的内涵加以重新阐释和界定,不能简单地将传统视为是非西方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阻力,而应展开复杂的多面向分析。尤其在现代性高扬、传统式微的条件下,我们应努力找回传统、激活传统,寻找传统价值的承载者,推动传统与现代间的良性互动,以实现代化进程的创造性转换。
中图分类号:
〔1〕〔16〕许宝强、汪晖:《发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341页. 〔2〕沈原:《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5页. 〔3〕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台北: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第14页. 〔4〕〔7〕乌尔里希·贝克等:《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80、73页. 〔5〕苏耀昌:《对现代化学派的批评》,谢立中等编:《20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196页. 〔6〕周大鸣、何星亮:《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96页. 〔8〕何顺果:《一种积累型文明发展模式——试论美利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美国研究》2006年第3期. 〔9〕〔18〕阿马蒂亚·森:《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印度人的历史、文化与身份论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0-11、24页. 〔10〕H.罗尔夫·哈赛:《社会市场经济辞典》,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1页. 〔11〕〔19〕雅克·鲍多特等:《与地球重新签约——哥本哈根社会发展论坛文选之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45、7页. 〔12〕阿兰·佩雷菲特:《论经济“奇迹”——法兰西学院教程》,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13〕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17页. 〔14〕拉塞尔·雅各比:《最后的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15〕莫兰:《反思欧洲》,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14页. 〔17〕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14页. 〔20〕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费孝通文集》第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404-409页. |
[1] |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62. |
[2] | 高和荣. 底线公平对西方社会保障公平理论的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3-69. |
[3] | 高传胜.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0-76. |
[4] | 秦明瑞. 系统的逻辑:卢曼理论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7-84. |
[5] | 何旭明. 社会学质性研究何以具备可推广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85-91. |
[6] | 王远. 从“民本”到“人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传统与当代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4-59. |
[7] | . 养老保障迈入服务时代的制度文化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1-45. |
[8] | . 中国失独者贫困状况及救助体系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6-50. |
[9] | . 社会政策视阈下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新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51-56. |
[10] | 李凡. 消费文化的兴起与生态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49-53. |
[11] | 杨凤. 女性主义视域中社会性别建构的两个向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64-67. |
[12] | 张继军. 守独务同、别微见显:萨义德的“血亲与姻亲”概念——基于修辞学的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80-83. |
[13] | 王慧博.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58-64. |
[14] | 詹娜. 现代化进程中的姻亲关系审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48-50. |
[15] | 高连克.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58-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