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2): 44-53.

• • 上一篇    下一篇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

徐延辉, 龚紫钰   

  • 发布日期:2018-08-21
  • 作者简介:徐延辉,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 厦门361005);龚紫钰,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博士研究生(福建 厦门 361005)。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1ASH001); 厦门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

  • Published:2018-08-21

摘要: 社会融入可以具体划分为经济融入、城市满意度以及心理融入三个维度,社会质量视角是探知社会质量的四个条件性因素和外来人口的自我效能感对社会融入的影响机制的重要途径,对于考察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具有关键作用。社会质量的四个条件性因素对社会融合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经济保障对三个维度的社会融入具有多元化影响;社会凝聚主要作用于外来人口的城市满意度;社会包容的反向指标社会歧视会显著降低经济融入和心理融入水平;社会赋权则对三个维度的社会融入都有积极作用。而外来人口的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够直接提升外来人口的城市满意度及心理融入程度,还对社会质量具有一定的中介效应。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在整体上表现出从经济融入到心理融入的递进趋势。

关键词: 城市外来人口, 社会融入, 社会质量, 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 

  • C913

〔1〕Park,Robert E.& Burgess,Ernest W.,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1,p.735.
〔2〕Zhou,M.,“Segmented Assimilation:Issues,Controversies,and Recent Research on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31,no.4(1997),p.137.
〔3〕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王桂新、沈建法、刘建波:《中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上海为例》,《城市学研究》2011年第1辑.
〔4〕 王桂新、沈建法、刘建波:《中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上海为例》,《城市学研究》2011年第1辑.
〔5〕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6〕〔19〕〔20〕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7〕宋月萍、陶椰:《融入与接纳:互动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证研究》,《人口研究》2012年第3期;刘婷婷、吴青、高凯:《互动视角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基于上海的调查分析》,《西北人口》2015年第1期.
〔8〕 Beck,W.,Laurent van der Maesen & A.Walkereds,eds,The Social Quality of Europe,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pp.267-268.
〔9〕 Maesen,L.van der & Alan Walker,“Indicators and Social Quality:Outcomes of the Eurepoean Scientific Network,”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Quality,vol.5,no.1/2(2007),p.37.
〔10〕 Phillips D.,“Community 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 Social Quality:the British Jewish Community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Quality,no.3(2001),p.21;Berman,Y.& Phillips D,“Social Quality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ies:the growth of Migrant Remittances in International Social Welfare,”in J.L.Powell & J.Hendricks eds.,The Welfare State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Global Perspective,New York:Springer,2009,pp.19-39.
〔11〕 Bandura,A.,“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on Theory,”American Psychologist,vol.44,no.9(1989),p.66.
〔12〕 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13〕 Berman,Y.& Phillips D.,“Social Quality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ies:the growth of Migrant Remittances in International Social Welfare,”in J.L.Powell & J.Hendricks eds.,The Welfare State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Global Perspective.New York:Springer,2009,pp.19-39.
〔14〕〔17〕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人口研究》2010年第2期.
〔15〕朱考金:《城市农民工心理研究——对南京市610名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青年研究》2003年第6期.
〔16〕Zhang,Ralf Schwarzer & Matthias Jerusalem,“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A Chinese Adapta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Psychologia,vol.38,no.3(1995),p.57.
〔18〕温忠麟、刘红云、侯杰泰:《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75页.
〔21〕刘易斯·科塞:《社会学导论》,杨心恒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05页.
〔22〕罗伯特·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3页.
〔23〕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缪小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1]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62.
[2] 高和荣. 底线公平对西方社会保障公平理论的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3-69.
[3] 高传胜.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0-76.
[4] 秦明瑞. 系统的逻辑:卢曼理论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7-84.
[5] 何旭明. 社会学质性研究何以具备可推广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85-91.
[6] 王远. 从“民本”到“人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传统与当代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4-59.
[7] . 养老保障迈入服务时代的制度文化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1-45.
[8] . 中国失独者贫困状况及救助体系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6-50.
[9] . 社会政策视阈下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新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51-56.
[10] 李凡. 消费文化的兴起与生态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49-53.
[11] 杨凤. 女性主义视域中社会性别建构的两个向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64-67.
[12] 张继军. 守独务同、别微见显:萨义德的“血亲与姻亲”概念——基于修辞学的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80-83.
[13] 王慧博.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58-64.
[14] 詹娜. 现代化进程中的姻亲关系审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48-50.
[15] 高连克.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58-6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曾业英. 蔡锷一篇鲜为人知的轶文及其价值——《〈中华民国宪法史案〉总序》作者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47 -154 .
[3]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4] 汤姆·洛克莫尔, 崔晨 译, 夏莹 译 校. 唯物主义与马克思思想嬗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30 -37 .
[5] 沈湘平.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的几点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5 -10 .
[6]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7] 曹辛华. 论民国词集文献的整理及其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84 -188 .
[8] 章建文. 清初文学批评语境下张英的文学观——以《御选古文渊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7 -173 .
[9] 苏敏华.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被害人赔偿与补偿程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79 -84 .
[10] . 罗尔斯“基本善”的三种解释进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0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