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2): 76-84.

• 农业经济理论及实践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农民工精神贫困识别及精准扶贫策略——基于建筑业的调查

孙咏梅   

  • 发布日期:2018-08-21
  • 作者简介:孙咏梅,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北京 100876)。
  • 基金资助: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1030285)

  • Published:2018-08-21

摘要: 在中国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一方面,精神贫困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工精神贫困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贫困度已经达到中等水平;另一方面,精神贫困对农民工整体贫困的贡献水平长期保持高位,明显领先于其他贫困的贡献度,体现出精神贫困在农民工整体贫困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可见,削减农民工精神贫困应当成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点,今后精准扶贫策略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对精神贫困进行干预和帮扶。应从“扶志”入手,消减来自精神层面的“贫根”; 从“扶智”入手,为精准扶贫提供保障;围绕精神扶贫多管齐下,全方位实现精准扶贫。

关键词: 精神贫困, 多维贫困,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 F320

〔1〕Sen,A.,Development as Freedo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26-28.
〔2〕Foster,J.,Greer,J.,Thorbecke,E.,“A Class of Decomposable Poverty Measures,”Econometrica,vol.52,no.3(1984),pp.761-765.
〔3〕A.K.Sen,“Poverty:An Ordin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Econometric,vol.44(1976),pp.219-231.
〔4〕Fisher,G.M.,“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shansky Poverty Thresholds and Their Subsequent History as the Official U.S.Poverty Measure,”Social Security Bulletin,vol.55,no.3(1992),pp.3-14.
〔5〕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2-25页.
〔6〕杨龙、汪三贵:《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与分解》,《人口学刊》2015年第2期.
〔7〕贺静:《西方经济学穷人和贫困问题研究与启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77页.
〔8〕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2页.
〔9〕Sobina Alkie,James Foster,Count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95,no.7-8(2011),pp.476-487.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李玉. 钮永建民众教育思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5 -162 .
[3]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4] 何文平. 民初孙中山流亡日本与“第三次革命”的提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49 -160 .
[5] 聂锦芳. 马克思思想的起源及对其一生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32 -39 .
[6]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7] 包先康. 农村养老服务协同供给模式建构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38 -46 .
[8] 韩学平. “三权分置”下农村土地经营权有效实现的物权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8 -65 .
[9] 王曙光, 贾镝. 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博弈分析与制度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99 -107 .
[10] 夏伟. 对美国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刍议——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视为汉学共同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89 -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