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资本论》的形上批判
    《资本论》的辩证法:历史化的先验逻辑
    王南湜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5-17. 
    摘要 ( 147 )   PDF(pc)(1532KB) ( 233 )   收藏
    《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思辨逻辑有着根本的不同,是一种近于康德的“范畴对感性有效”的历史化的先验逻辑。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通过基于历史性的生产方式的思维范畴对于感性经验的重构,是思维对于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把握方式,其产物是一种类似于康德之现象界的存在领域,而决非如黑格尔的“客观的思想”所标示的那样,是实在自身的自我产生、自我展开;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一种类似于康德的幻相的逻辑而揭示出资本主义之永恒性乃是一种背离了科学逻辑的先验幻相,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乃是一种历史性存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本概念的跨越式批判
    夏莹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18-23. 
    摘要 ( 177 )   PDF(pc)(767KB) ( 255 )   收藏
    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可作三重理解:作为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的资本;作为一定量的积蓄的和储存的劳动的资本;作为资本家的资本。三重资本概念并非依次递进、相关扬弃的关系,而是在三者之间构筑了两重移动的跨越性批判:其一,在“私有权”与“资本一般”之间的移动,马克思以此来批判和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与古典国民经济学家;其二,在“资本一般”与“资本家”之间的移动,马克思以此来完成对资本概念的客观维度与主观维度的整合,从而构筑了一个包含着界限以及对界限之扬弃的资本概念。从这一意义上说,资本概念自身包含着激进性。早期激进的马克思与晚期科学的马克思之间因此没有根本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的几个问题
    龚群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24-29. 
    摘要 ( 141 )   PDF(pc)(781KB) ( 159 )   收藏
    通常认为,亚里士多德把德性界定为品质。实际上除了将德性定义为品质,亚里士多德也把德性界定为能力,但后者一般不为人们所关注。这两种界说是内在统一的。德性既是品质,又是理性能力。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概念,恰恰说明了两者的统一。人们选取中道,既是理性能力的体现,又是习性与品质起担保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形而上学的当代建构
    论形而上学的传统理论内涵及其现时代重构的合理化途径
    丁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30-36. 
    摘要 ( 127 )   PDF(pc)(950KB) ( 170 )   收藏
    现时代信仰的缺失和精神生活的困乏已使人反思如何重建形而上学。但任何重建又脱离不了传统。在传统的视域下,形而上学的内在结构主要表现为有限和无限的关联,依照二者关联的方式可以区分出认识论和本体论两种表现形式。人的生存价值在这种关联中获得了实质性的内容。然而随着现代哲学的转向,上述结构中的无限一极被取消掉了,形而上学的内在结构瓦解了。这需要我们重构形而上学的实现方式,即以有限的人的实际生存为出发点去开辟出超越性的境界和维度。这是以生存的方式在有限的视域中所达到的超越性。它是另一套实现路径。在信仰缺失和文化多元的今天,却是与时代精神相应的切实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本质
    许恒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37-42. 
    摘要 ( 245 )   PDF(pc)(784KB) ( 212 )   收藏
    在传统理解中,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地被归结为“物质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导致说明人的能动性的困境。充分考察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原初批判语境,马克思所实现的理论变革之首要不在于确立了本体论的唯物主义,而在于确立了方法论的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传统哲学(包括一切旧的唯物主义)的对立首要地在于方法论的对立。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真实意义,可为合理说明人的能动性问题提供一种更为合理的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福利热点问题研究
    我国本土化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研究
    赵一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43-47. 
    摘要 ( 116 )   PDF(pc)(601KB) ( 196 )   收藏
    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如何探索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民生问题的重点之一。意识形态福利视角重在从制度结构层面关注社会福利与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建构与发展。当下,老年社会工作在我国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福利视角下的制度发展和政策倡导,影响着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形成、结构、性质等诸多因素。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从资源配置、政策影响及社会地位获得等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基于意识形态福利视角,在分析老年社会工作发展机制的基础上,要实现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应积极从制度建构、政策倡导、“三社联动”三个方面展开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老年女性人口的自然特征及社会结构分析——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考察
    宋全成, 文庆英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48-57. 
    摘要 ( 212 )   PDF(pc)(1361KB) ( 203 )   收藏
    对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我国老年女性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进行梳理和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60岁以上老年女性人口,特别是80岁以上高龄老年女性人口规模呈快速扩大的态势,其中多数居住在农村地区。从整体上看,老年女性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但平均受教育年限正在逐渐提高;丧偶率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城乡差异显著;健康状况较差,且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城乡差异;劳动参与率较低,主要从事第一产业,且经济来源结构较为单一。由于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在其生命历程中往往会受到诸如教育、就业等方面的不公平对待,致使其在老年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以家庭养老为主、生活贫困化、生活质量较低等特征。作为社会福利保障的重要对象之一,老年女性人口有着自身特殊的属性,其所面临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困境和问题,亟待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评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袁同成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58-62. 
    摘要 ( 153 )   PDF(pc)(728KB) ( 167 )   收藏
    当下,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政府部门直接评估、第三方评估、综合性评估等三种主要的评估模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政府部门权力过大、第三方机构独立性不强、多元主体参与不足、互动不够等问题,严重损害了评估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因此要彻底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按照多元参与、多方互动的原则,全面推行合作式评估模式,以保障购买主体、承接服务社会组织、第三方机构、服务受益者、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评估权利,使其能够充分参与到评估程序和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评估过程的开展以及评估结果的使用中,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福利管理”向“福利治理”的转变、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维护受益对象的合法权利、增强社会组织的自主性与活力的多元化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府际关系实践特点与重构思路研究
    许艺彤, 靳继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63-65. 
    摘要 ( 156 )   PDF(pc)(376KB) ( 218 )   收藏
    我国地方政府间主要存在竞争和合作两种基本关系模式,各种关系模式的实践路径和现实特点对政府间关系的实践发展和改革方向具有不同影响。从体制角度讲,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高速时期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2000年加入WTO两个制度性因素。前者激发了各级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及刺激为发展地方经济而展开的地方政府竞争;后者在融入全球经济贸易体系的框架内,进一步扩展地方政府竞争的广度和深度。各级地方政府之间也因为各种因素产生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关系有的是内生的,有的是摩擦博弈的结果,有的是上级政府命令协调的结果。重构政府间关系的改革思路和政策方向须由明确政府纵向关系边界、规范政府横向关系及改革政府行政体制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制度研究
    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制度的形式统一与实质统一——兼论《鹿特丹规则》第2条
    司玉琢, 曹兴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66-71. 
    摘要 ( 140 )   PDF(pc)(800KB) ( 373 )   收藏
    统一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制度作为国际社会一个多世纪的努力目标,至今仍未实现。但是,《鹿特丹规则》文本内容的全面性和自足性、立法技术的传承性、规范设计的务实性以及其解释的方法,为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制度的形式统一和实质统一提供了可实现性,我们应重视和重新审视《鹿特丹规则》,尤其是其第2条,在制度进步的基础上制定法律修正案、整理《鹿特丹规则》的立法准备文件、促进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制度的形式统一与实质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治思维”的核心内涵——兼论中国古代何以存在“法治思维”雏形
    李瑜青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72-77. 
    摘要 ( 217 )   PDF(pc)(801KB) ( 362 )   收藏
    “法治思维”的内涵一定程度上与法治的内涵相重合,以至上的公意要素对权力的运行进行限制是“法治思维”基础性的核心内涵,是判定“法治思维”的基本依据。中国古代社会并非绝然不存在“法治思维”的雏形。中国古代关于“天”“道”“理”永恒法的思想、“民本”至上的自然法思想、“祖训”至上的习惯法思想及以“礼”为代表的行为规范思想,事实上均以不成熟的“法治思维”雏形的方式表达出对当时君权进行限制的尝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高”解释中证据制度与域外衔接上的缺憾
    孙记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78-81. 
    摘要 ( 127 )   PDF(pc)(563KB) ( 142 )   收藏
    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规定、“两高”解释中的证据部分,吸收借鉴了域外的成功做法,搭建起刑事证据法的基本框架,奠定了法律发展的基础。“两高”解释中证据裁判原则并没有强调只有认定有罪才要依据证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中规定了“被排除的证据要随案移送”,最高人民法院解释中规定了庭审采信庭外证人陈述这与域外做法均存在明显差异,也与刑事诉讼法中证据规定的总体目标相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卫生经济与公共管理
    中国民众医疗卫生政策的公平感受分析
    麻宝斌, 杜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82-88. 
    摘要 ( 170 )   PDF(pc)(1047KB) ( 143 )   收藏
    近年来民众对于医疗卫生政策的公平感受不断提高。户籍、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都对民众医疗卫生政策公平感受状况产生影响,而且不同社会群体所关注的问题是有差异的,民众公平感受的不同维度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由于医疗费用高而使大病得不到救治是不公平的,应当照顾缺乏医疗费用支付能力的社会群体,以公平正义原则为指导、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通过制度的完善,有效整合医疗保障制度,大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均等化;有必要在相关试点工作的经验基础上,对大病保险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继续做好大病保险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疾病风险全保障程度与筹资水平测算——以中国中等发达地区某省N市为例
    李华, 陈迪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89-98. 
    摘要 ( 130 )   PDF(pc)(1366KB) ( 130 )   收藏
    中国已初步建立“全民医保”制度,但疾病风险保障程度有限。中等发达地区N市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微观数据显示,医保基金仅支付了参保者48.6%的实际医疗费用,医疗费用8万元以上的患者费用报销比例递减,没能从根本上化解参保者大病重病经济风险,与医疗保险保大病重病为主目标相悖。近期应建立政府和个人筹资增长机制,研究退休职工缴费可行性,谨慎推出扩面缴费政策;改变一味提高政策补偿比的现象,适时调整和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提高实际补偿比;完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构筑低收入群体疾病风险全保障底线;调整国家财税政策,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健康保险,发挥其在疾病风险全保障中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创业助力性环境研究
    李华晶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99-103. 
    摘要 ( 166 )   PDF(pc)(1238KB) ( 208 )   收藏
    创业助力性环境与环境中的创业活动水平、个体创业动机水平和创业支持资本之间存在作用关系,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已经属于创业助力性环境。具体而言,助力性环境对创业活动水平具有正向影响,政府构建创业助力性社会有助于提升创业活动水平;助力性环境对个体创业动机水平具有正向影响,主要表现在创业教育、社会制度等环节;助力性环境对创业支持资本具有正向影响,刺激创业的政策促进了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趋势下的雇主策略重构
    熊新发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104-108. 
    摘要 ( 165 )   PDF(pc)(733KB) ( 289 )   收藏
    在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趋势之下,传统雇主策略的弊端日益明显,未来中国的雇主策略应当从理念、制度和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系统重构。具体来说,理念重构包括对策略目标的追求要从效率向公平与发言权转变、对劳动关系的认识要从一元论向多元论转变、对管理方式的选择要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转变;制度重构包括企业的雇佣关系制度要实现法治化、规范化和人性化;机制重构包括构建劳动关系集体调整机制、冲突管理机制和多维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城市化过程中农地保障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刘洋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109-116. 
    摘要 ( 127 )   PDF(pc)(1085KB) ( 221 )   收藏
    日本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用地保障政策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以耕地整顿和町村合并为重点的农地保护阶段、逐步废除传统的封建土地租佃制度阶段、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经营阶段,以及农业用地全面规划与效率改进阶段。集中式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下合理的土地管理与规划、完善的农业用地法律制度体系,以及配套性农业政策是日本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用地保护的主要成功经验。有鉴于此,探索并实践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农地法律制度体系,深化农地制度改革;搭建配套性的农业政策框架,协同发挥农业组织的积极作用,是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完善农地保障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边政研究
    论元明清三朝的蛮夷观
    方铁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117-123. 
    摘要 ( 324 )   PDF(pc)(856KB) ( 182 )   收藏
    蛮夷观是中原王朝治边思想的基础。元明清三朝的蛮夷观,较此前中原王朝的蛮夷观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将广义蛮夷划分为边疆蛮夷与邻邦之夷,在边疆蛮夷中区分“熟夷”和“生夷”,并采取不同的治策。基于新型的蛮夷观,元明清对蛮夷地区积极经营,加强对边疆蛮夷的管理和改造,实现了中原王朝“以夷治夷”的设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赵尔巽与清政府日俄战争善后
    李皓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124-131. 
    摘要 ( 184 )   PDF(pc)(1046KB) ( 205 )   收藏
    面对两强邻在自己的领土上兵戎相见,清政府在“局外中立”的同时积极预筹战争善后,选定赵尔巽接任盛京将军负责善后地方事务。留守陪都期间,赵尔巽将消除战争影响与改革地方的目标有机整合,除赈济难民与对日交涉之外,改革行政、整顿财政金融、发展经济、兴办新式教育,各项改革整顿举措兼具善后与新政的双重功用。战争善后使几经兵燹的奉天地方从战争的创伤中迅速恢复,对于稳定日俄战后奉天政局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具有重要意义;各项新政举措则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有力地推动了奉天地方的近代转型,又为继起的东三省改制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童蒙教育与朱子学的下移——明清时期儿童的《小学》阅读
    赵克生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132-142. 
    摘要 ( 265 )   PDF(pc)(1493KB) ( 437 )   收藏
    朱子《小学》是明清时期儿童教育的经典读本,阅读《小学》成为当时儿童接受家庭教育和地方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构成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为了训子和训俗,明清士人对朱子《小学》原本进行了创造性地改编,以适应儿童的心智水平。明清儿童的《小学》阅读受环境、科举政策和学术转向的影响,具有时代特征,但这种阅读活动仍然贯穿明清两代,成为朱子学“下渗”民间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年文学学术史案研究
    从佚文看《王元化集》的“角色自期”——兼及《王元化晚年谈话录》版本考辨
    夏中义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143-152. 
    摘要 ( 146 )   PDF(pc)(1292KB) ( 296 )   收藏
    《王元化集》十卷本其编纂意向全在作者2004年1月18日所写、题为“我的三次反思”、2006年11月1日决定作为文集总序的那篇文章上。这篇旨在概述作者自1937年左翼青年写作“直到九十年代后自己在思想上的发展和演变历程”的五千言总序,跨度近70年,梗概可勾勒为“三点一线”。所谓“三点”,是指作者在其生命史上不同时段所发生的三次“反思”,这就是:A. 1943年为节点的,对苏联版现实主义理论的机械倾向的“反思”;B. 1956年为节点的,对《实践论》为标本的主流认识论的逻辑构成之“反思”;C. 1992—1999年为节点的,对卢梭《社约论》“公意”说与陈独秀为符号的“五四”激进政伦人格之“反思”。所谓“一线”,就是将如上“三点”纵贯成作者的心路历程,苦恋有重大理论意义的公共命题。《王元化集》将作者撰于2007年前的那些模糊或扭曲“思想家”角色自期的文章(含演讲),屏蔽在文集之外。佚文之主体成因大致有三:A“创伤记忆”;B“面子依赖”;C “思维短板”。《王元化晚年谈话录》2013年版对苏联理论模式哲学脉络的梳理及评价,与2007年版相比,差别实在不小。2007年版作为按口述、逐字逐句录入的原稿,其文体较近即兴式札记,2013年版按版本学的说法虽属“半佚文”,但这是积极“半佚文”而非消极“半佚文”。2013年版与2007年版相比,在非技术(文字整理)层面,最大差别似仍在“文字”上:“去主词”与“去形容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凤风同字体现的中国思维特点与美学特色
    张法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153-160. 
    摘要 ( 195 )   PDF(pc)(1793KB) ( 242 )   收藏
    甲骨文中的凤风同字,透出了上古时代中国型的思维特点和美学特色,这就是中国型的“和”的思想。这一特色不仅在凤风一字的各类字型中体现出来,还在与之相关的先秦文献中体现出来,也在上古时代的考古图像中体现出来。将三者关联进行思考,并与上古的思想演进相结合,中国型的思维特点和美学特色会得到更清晰的体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杜威审美经验理论的现象学解释
    王茜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161-166. 
    摘要 ( 221 )   PDF(pc)(799KB) ( 193 )   收藏
    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恢复了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发生过程中的原初统一性,表现出与现象学一致的超越二元论的理论追求;此外,杜威对包含着意义的身体知觉的阐释,以及对情感所统摄的审美经验发生过程的分析也都显现出与现象学方法的一致性。但是杜威的理论依然保留了二元论痕迹,他并没有走上先验分析的道路,而是始终停留在经验层面上。杜威以经验主义与现象学相混合的独特话语方式展现了审美经验的自然发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先在意义结构的情感主导着人与事物逐渐融合为一个完整的存在世界,这种情形不仅发生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之中,也是一切人类经验的本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女性作家
    李宗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167-175. 
    摘要 ( 205 )   PDF(pc)(1098KB) ( 492 )   收藏
    民国教育体制,作为民国体制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民国体制的某些规范要求,尤其是在“人人平等”的口号下,女性和男性获得了同等的权利,这表现在民国教育上,便是国家设立了女子学校,女子享有了和男性同等的教育权利。民国教育体制下的女性,相对于传统社会中的女性而言,进步的标志便是走出了家庭,进入了新式学校。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均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民国教育,尤其是随着男女同校的全面实施,女性和男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像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丁玲、萧红、谢冰莹等,莫不如此。这些女性作家的大量涌现,改变了作家群体的性别结构,使得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态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献事实中的跨文化实践:从晚清民初的“西学中译”说起
    马睿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176-180. 
    摘要 ( 117 )   收藏
    在跨文化研究已成热点,甚至已是热潮的情况下,尤须强调这种研究应植根于事实基础,以免学术探讨被理论想象所遮蔽。译介活动是构成跨文化事实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最具文献实证性的领域,根据晚清民初的“西学中译”来考察中国近现代跨文化实践的背景、特点和效果,以便把宏大议题落实到实证研究之中。同时,对“西学中译”的文献分析最终也会发展为文化研究,西方输出与中国输入的并行;社会需求和学术环境对译介主体的双重影响;以及翻译实践作为意义再生产,根据“我的需要”选择译介对象,根据“我的理解”对译介对象进行诠释和评判,体现一定知识群体的文化选择,是晚清民初译介文献所呈现的三种基本的文化本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个人主义思想与中国现代家庭理念建构之关系
    徐红妍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181-186. 
    摘要 ( 175 )   PDF(pc)(799KB) ( 419 )   收藏
    “五四”时期,随着个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人”的觉醒,“五四”文学展开了对封建家族制度的猛烈批判。由于封建家族制度的专制性缺少“人”的概念与文化,导致了人的个性扭曲与自我意识的泯灭等恶果,因此,“五四”文学在抨击封建家族制度罪恶的同时,又提出建立一种人人平等、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人格独立的现代民主家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世精神与姜宸英论体文创作
    杜广学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1):  187-192. 
    摘要 ( 134 )   PDF(pc)(818KB) ( 117 )   收藏
    姜宸英一贯秉持的经世精神对其文学创作尤其是论体文创作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主题上批判明代刑法制度,关注当时江防、海防,总结历史兴亡教训,思考人才使用问题;特色上见解深刻独到,风格敷张扬厉,语言简劲质朴等等。姜宸英的论体文是其古文创作的突出代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