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1): 167-175.

• 百年文学学术史案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女性作家

李宗刚   

  • 发布日期:2018-08-22
  • 作者简介:李宗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济南 250014)。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W104)

  • Published:2018-08-22

摘要: 民国教育体制,作为民国体制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民国体制的某些规范要求,尤其是在“人人平等”的口号下,女性和男性获得了同等的权利,这表现在民国教育上,便是国家设立了女子学校,女子享有了和男性同等的教育权利。民国教育体制下的女性,相对于传统社会中的女性而言,进步的标志便是走出了家庭,进入了新式学校。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均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民国教育,尤其是随着男女同校的全面实施,女性和男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像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丁玲、萧红、谢冰莹等,莫不如此。这些女性作家的大量涌现,改变了作家群体的性别结构,使得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态势。

关键词: 民国教育体制, 女子学校,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13〕〔18〕〔19〕宋荐戈:《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349、365、312、528页.
〔2〕《教育杂志》1912年第4卷第8号.
〔3〕 〔20〕〔21〕〔22〕孙瑞珍:《冯沅君》,《中国现代女作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9、109、110、110-111页.
〔4〕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43页.
〔5〕丁玲:《向警予同志留给我的影响》,《收获》1980年第1期.
〔6〕〔7〕〔8〕〔9〕〔10〕〔11〕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82-83、84、87、86、87、83页.
〔12〕 《教育杂志》1921年第13卷第8号.
〔14〕 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27页.
〔15〕 程滴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167页.
〔16〕〔17〕董锡惠:《我记忆中的山东省立女子中学》,《解放前济南的学校》,济南:济南出版社,1991年,第75、71页.
〔23〕〔24〕阎纯德:《庐隐》,《中国现代女作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61、271页.
〔25〕〔26〕白舒荣:《石评梅》,《中国现代女作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1、121-122页.
〔27〕〔28〕白舒荣:《陆晶清》,《中国现代女作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99、300页.
〔29〕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442页.
〔30〕〔31〕〔32〕谢冰莹:《谢冰莹文集》(上),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97、55、56页.
〔33〕阎纯德:《陈衡哲》,《中国现代女作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9页.
〔34〕 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山东省志资料》,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期.
〔35〕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364页.
〔36〕骆宾基:《萧红》,《中国现代女作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26页.
[1]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2]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3]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4]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5]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6]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7]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8]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9]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10]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11] .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0-174.
[12] . 在现代性中开启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5-180.
[13] . 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李健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81-186.
[14] .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89-195.
[15] 李红梅. 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的乐天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29-23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4]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
[5] 臧峰宇. 犹太人问题与拜物教秘密的政治哲学探赜——《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 -17 .
[6] 高广旭. 论现代政治的信任难题及其破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 -23 .
[7]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 -32 .
[8] 田毅鹏.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3 -37 .
[9] 王庆明. 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8 -43 .
[10] 徐延辉, 龚紫钰. 社会质量、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44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