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2): 159-167.

• 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殖民体制差异与作家的越域、跨语和文学想象——以台湾、伪满洲国、沦陷区文坛为例

刘晓丽   

  • 发布日期:2018-08-21
  • 作者简介:刘晓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41)。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W119);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5PJC029)

  • Published:2018-08-21

摘要: 日本在华侵略殖民采取分而治之的形式,形成台湾、伪满洲国、沦陷区三种不同殖民统治模式,即台湾的纳入本土殖民地模式,伪满洲国的伪独立国家模式,华北、华东等沦陷区的“自治政府”模式。从台湾到沦陷区殖民文化同化、文化统制的强度依次递减,而在解殖文学、反殖文学、抗日文学、中国认同的表达空间方面依次递增。由此,形成这样的文化流动现象,作家从殖民程度高的台湾、伪满洲国向沦陷区流动;而文化从殖民程度低的地区回流到日本老牌殖民地。同时在不同的殖民统治区,有不同的跨语写作现象。日本占领区的作家借助殖民体制的差异,既打通了一条抵抗文化通道,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流动与文化杂糅乃至文化更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越域和跨语的文化姿态,开启了多重面向的文学想象。例如,“满洲话语”搅动台湾故事(林辉焜的《命运难违》);伪满洲国移居华北的作家回望故土时的朦胧与暧昧(梅娘与吴瑛的通信)。身在沦陷上海,构想英国殖民文化混合的香港故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关注中国日占区文学的跨域与越语现象,既关涉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压迫与抵抗,也关涉文化杂糅与文学想象,同时为考察中国日占区文学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台湾, 伪满洲国, 沦陷区, 越域, 跨语, 文学想象

中图分类号: 

  • I206

〔1〕张深切:《里程碑》,《张深切全集》第2卷,台北:文经社,1998年,第632-633页.
〔2〕张深切:《编后记》,《中国文艺》1939年第1卷第1期.
〔3〕洪炎秋:《我父与我》,《中国文艺》1940年第2卷第1期.
〔4〕大内隆雄:《游华北感想》,《大同报》1942 年 9 月 29 日.
〔5〕梁山丁:《我与东北的乡土文学》,冯为群、王建中、李春燕、李树权编:《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年,第373页.
〔6〕陈邦直:《辛已重九登旧京白塔感赋》,《同声月刊》(南京)1942年第2卷第5期.
〔7〕下村作次郎、黄英哲:《台湾大众文学绪论》,林辉焜著,邱振瑞译,《命运难违》,台北:前卫出版社,1988年,第7页.
〔8〕林辉焜:《命运难违·后记》,邱振瑞译,台北:前卫出版社,1988年,第591页.
〔9〕林辉焜:《命运难违》,邱振瑞译,台北:前卫出版社,1988年,第12-13页.
〔10〕柳书琴:《满洲内在化与岛都书写:林辉焜<命运难违>的满洲匿影及其潜话语》,《台湾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
〔11〕〔12〕〔13〕梅娘:《寄吴瑛书》,《青年文化》(长春)1943年第1卷第5期.
〔14〕〔15〕吴瑛《复梅娘书》,《妇女杂志》1944年第5卷第4期.
〔16〕杨絮:《生活手记》,《落英集》,“新京”:开明图书公司,1943年,第22页.
〔17〕梅娘:《一代故人》,《博览群书》2000年第9期.
〔18〕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0页.
〔19〕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73页.
〔20〕〔21〕〔22〕张爱玲:《倾城之恋》,《传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05、95、105页.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93-199.
[2] 刘勇, 张悦.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0-205.
[3] 宋文坛, 周景雷.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6-212.
[4] 吕周聚.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22-31.
[5] 周晓风. 新诗的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2-36.
[6] 曹金合. 莫言新时期以来带有先锋意识的小说结构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7-42.
[7]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8]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9]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10]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11]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12]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13]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14]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15]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秦博. 论明代文武臣僚间的权力庇佑——以俞大猷“谈兵”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48 -155 .
[4]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5] 王雨辰. 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主题与基本特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0 -15 .
[6] 程恩富, 谢长安.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本质、特征、影响及中国对策——纪念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00周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54 -63 .
[7] 陈雁. 由姊妹而同学:基督教与近代上海女学校、女学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7 -144 .
[8] 徐海静,陈伯礼. 风险社会语境下我国企业环境责任的进路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83 -87 .
[9] 曲波. 岛屿争端的判定[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75 -78 .
[10]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