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2): 138-144.

• “微时代”文化与美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大数据时代“微批评”的文化表征——以“微评莫言”的“网络事实”为中心

陈定家   

  • 发布日期:2018-08-21
  • 作者简介:陈定家,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732)。

  • Published:2018-08-21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的地球村悄然演变成了数据化的云天下。数据化生存语境下,“事实早已不再是事实”,以事实为基础的知识大厦在虚拟世界非线性“相关”语境中轰然倒下。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冗余、资讯超载的大数据时代,当代人生活在深不可测的数据海洋里,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形形色色的知识危机。以微博微信中的莫言批评为例,大数据时代“微批评”的文化表征体现出如下特点:一是“网络事实”造成“微批评”准的无依的必然性;二是网络“微批评”之“合法冒犯”的合理性及其局限;三是“微批评”的价值颠覆与重建。面对“网络事实不再是事实”的事实,探讨“常识常理的常态批评”回归的可能性尤为重要而急迫。

关键词: 大数据, 微批评, 网评莫言

中图分类号: 

  • I0

〔1〕戴维·温伯格:《知识的边界》,胡泳、高美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2页.
〔2〕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944页.
〔3〕帕特里奇:《狂欢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刘心勇、杨东霞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页.
〔4〕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99页.
〔5〕〔6〕曹宗国:《中国新闻为何错译莫言的hallucinatory realism?》,http://blog.ifeng.com/article/20802766.html,2012年10月25日.
〔7〕去伪存真:《屠呦呦和莫言获奖感言显示了人品的高尚和卑劣》,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289d5e0pc.html,2015年12月20日.
〔8〕向你一笑:《屠呦呦与莫言的十大异同》,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9c8a6b0102w24g.html,2015年10月5日.
〔9〕莫言:《人一上网就变得厚颜无耻》,《晚报文萃》2015年第3期.
〔10〕“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p/3115726690,2014年6月20日.
〔11〕《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9页.
[1]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2]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3]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4] 殷学国. 正名与正谊:"母题"观念的中西形态与方法衍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85-194.
[5] 张江. 文学理论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77-183.
[6] 陈军. 自由哲学与文类规则:萨特文类观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84-189.
[7] 章辉. 论文艺与政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68-175.
[8] 高山奎. 政治哲学的“古今”之辩——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三个理论歧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7-32.
[9] 袁立国. 生产方式的正义:马克思正义论的存在论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3-38.
[10] 赵儒煜,阎国来. 产业脆弱性对欧债危机的作用机理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00-108.
[11] 祁志祥. 明代曲学中的本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71-177.
[12] . 文学理论的未来与中国文化诗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42-149.
[13] . “武器论”: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17-220.
[14] . 构建不同于西方诠释学的新诠释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78-187.
[15] 高楠. 从命运神坛走下来的历史生存——就当下文学的工人生活写作而重读《共产党宣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92-19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3] 马忠法. 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演变、本质与中国应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13 -118 .
[4]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5] 高君. 推进居村农民市民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94 -101 .
[6] 鲁绍臣.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坚守"与"逃离"--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吸纳范畴谈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40 -44 .
[7]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8] 韩喜平, 王炳程. 中国农地流转风险甄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08 -112 .
[9] . 从“孝”与“Eros”的比较看中西传统伦理共通之可能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47 -51 .
[10] . 作为通往自由之路的社会主义——对哈耶克社会主义批判的一个回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5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