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2): 168-179.

• 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伪满洲国童话写作与“未来国民”的塑造

陈实   

  • 发布日期:2018-08-21
  • 作者简介:陈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访问学者(上海 200129)。

  • Published:2018-08-21

摘要: 1932—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部地区建立了一个傀儡的“国中之国”——伪满洲国。在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期间,殖民者指派和民间自发的童话作者,发表了数量可观的童话作品。从探究伪满洲国童话定义的源流开始,对这一时期公开出版的童话作品进行梳理,分析殖民者利用童话,进行“未来国民”的塑造,查看伪满洲国殖民中后期“官方植入式”童话创作的题材与主旨,并以当时知名杂志和童话作家为例,分析伪满洲国童话写作的两种分流与多重向度,以此呈现殖民地童话创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解读童话作家创作的自觉与不自觉,还原他们对“王道乐土”的虚构与解构,揭开80多年时空封印下伪满洲国的童话写作。

关键词: 伪满洲国, 植入式童话, 未来国民, 借童心文学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4〕〔5〕冷歌:《怎样鉴赏童话》,《新满洲》1944年第6卷第4期.
〔2〕吴郎:《满洲文学与日本文学》,《新满洲》1942年第4卷第12号.
〔3〕松村武雄:《童话与儿童的研究》,钟子岩译,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4页.
〔6〕高芳:《童话的问题》,《青年文化》(长春)1944年第2卷第9期.
〔7〕姜念东等:《伪满洲国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6-238页.
〔8〕〔36〕马力、吴庆先、姜郁文:《东北儿童文学史》,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第72、115页.
〔9〕刘晓丽:《伪满洲国时期文学杂志新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6期.
〔10〕王淑芳:《诚实刁滑的前程》,《盛京时报》1933年8月29日.
〔11〕胡祥麟:《絮儿的旅行》,《斯民》1935年第2卷第19期.
〔12〕《斯民社概况》,《斯民》1935年第2卷第5期.
〔13〕王玉珊:《青年失业问题之探讨》,《斯民》1935年第2卷第19期.
〔14〕傅玉香:《台湾における桃太郎話とその変容──翻訳理論の観点からの考察》,《国立屏东商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15〕齐红深:《见证日本侵华殖民教育》,沈阳:辽海出版社,2005年,第675页.
〔16〕〔17〕黄万华:《章太炎的海外影响》,《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8〕何霭人:《儿童文化的创建》,《青年文化》(长春)1943年第1卷第5期.
〔19〕高作恒译:《一太郎》,《盛京时报》1937年2月2-2月16日.
〔20〕庄易译:《为朝和北条》,《大同报》1938年3月4日.
〔21〕池田政原:《难船》,《大同报》1939年6月21日.
〔22〕坪田壤治作:《童话文学》,光军译,《华文每日》1945年1月1日.
〔23〕《卷头言》,《弘宣》创刊号第1卷第1号,1937年11月15日.
〔24〕《卷头言》,《弘宣》1938年第11期.
〔25〕〔26〕〔27〕《锦绣国旗》(第一回),《弘宣》1938年第12期.
〔28〕《锦绣国旗》(第五回),《弘宣》1938年第16期.
〔29〕高桥源一:《宣传上之虚伪与真实》,《弘宣》1938年第27期.
〔30〕吴郎:《关于满洲的童话》,《新满洲》1942年第4卷第11号.
〔31〕刘晓丽:《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5年,第29页.
〔32〕《童话民间传说特辑》,《华文每日》1943年第10卷第8期.
〔33〕“童话特辑”,《麒麟》1943年第3卷第4期.
〔34〕吴郎:《闲话满洲的童话》,《盛京时报》1942年11月11日.
〔35〕慈灯:《老画家》,《新满洲》1942年第4卷第11号.
〔37〕未名:《盲人与猪》,《华文大阪每日》1940年第5卷第12期.
〔38〕杨小先:《破碎了的心》,《泰东日报》1931年11月31日,第3版.
〔39〕刘心皇:《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台湾:成文出版社,1980年,第366页.
〔40〕慈灯:《童话之夜》,大连:实业洋行出版部,1940年,第49页.
〔41〕〔42〕马玉兰:《日伪时期兴农合作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2011年,第7、20页.
〔43〕陶君:《东北童话十四年》,《东北文学》1946年第1卷第2期.
〔44〕心羊:《三兄弟》(童话),《三兄弟》,长春:国民图书株式会社,1945年,第40页.
〔45〕东北三省中国经济史学会编:《东北经济史论文集 (下册)》,丹东:东北三省中国经济史学会印刷,1984年,第333页.
〔46〕刘晓丽:《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论伪满洲国文学》,《名作欣赏》2015年第22期.
〔47〕乡吟:《光之子》,《华文大阪每日》1942年第9卷第12期.
[1]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2]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3]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4]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5]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6]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7]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8]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9]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10]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11] .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0-174.
[12] . 在现代性中开启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5-180.
[13] . 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李健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81-186.
[14] .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89-195.
[15] 李红梅. 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的乐天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29-23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王法周. 钱大昕的君道观及其意义世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65 -171 .
[3]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4] 谢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致力于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3 -15 .
[5] 赵永春. "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论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22 -133 .
[6] 曾业英. 沈翔云回国参加过自立军起义考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34 -141 .
[7]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8] 林怀艺. 马克思、恩格斯“革命遗嘱执行人”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 -21 .
[9] 章建文. 清初文学批评语境下张英的文学观——以《御选古文渊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7 -173 .
[10]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 -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