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鲁迅研究的阐释空间的创新性是无限的, 鲁迅学术阐释科学性规范的“度”是有限的。20世纪之后, 先后有研究者另辟蹊径, 从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爱情视角, 对于《野草》中或十余篇或全部的散文诗, 进行这样或那样的阐释。这种爱情视野的阐释的成果, 为我们的思考既要如何打破习惯思维限囿, 扩大鲁迅阐释的视野的同时, 又如何做到坚持文学阐释方法论的科学性之间的平衡, 提供了进一步拓展的思考空间和进行学术研究方法反思的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
〔1〕《王元化林毓生谈话录》,《文汇报》2008年3月30日. 〔2〕胡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胡适全集》卷1,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45、548、550、551页. 〔3〕鲁迅:《集外集·俄译本<阿Q正传>序及作者自叙略》,《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84页. 〔4〕鲁迅:《集外集拾遗·<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5〕鲁迅:《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74页. 〔6〕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至九)》,《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44页.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