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1): 188-194.

• • 上一篇    下一篇

鲁迅阐释的空间与限度——以《野草》为例谈鲁迅研究方法的科学化问题

孙玉石   

  • 发布日期:2018-08-21
  • 作者简介:孙玉石,1935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1)

  • Published:2018-08-21

摘要: 鲁迅研究的阐释空间的创新性是无限的, 鲁迅学术阐释科学性规范的“度”是有限的。20世纪之后, 先后有研究者另辟蹊径, 从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爱情视角, 对于《野草》中或十余篇或全部的散文诗, 进行这样或那样的阐释。这种爱情视野的阐释的成果, 为我们的思考既要如何打破习惯思维限囿, 扩大鲁迅阐释的视野的同时, 又如何做到坚持文学阐释方法论的科学性之间的平衡, 提供了进一步拓展的思考空间和进行学术研究方法反思的可能性。

关键词: 鲁迅研究, 方法论, 科学, 阐释空间, 阐释限度

中图分类号: 

  • I210.4

〔1〕《王元化林毓生谈话录》,《文汇报》2008年3月30日.
〔2〕胡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胡适全集》卷1,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45、548、550、551页.
〔3〕鲁迅:《集外集·俄译本<阿Q正传>序及作者自叙略》,《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84页.
〔4〕鲁迅:《集外集拾遗·<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5〕鲁迅:《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74页.
〔6〕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至九)》,《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44页.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魏旭. 论市场价值及其与平均价值、市场价格的辩证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4 -60 .
[4] 朱从兵. 中国铁路史研究方法漫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11 -115 .
[5] 吕周聚, 〔日〕藤井省三. 日本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藤井省三教授访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49 -154 .
[6]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7] 田明. 转型中的国民党与工会——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劳资关系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42 -148 .
[8]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 -179 .
[9] 徐家良. 中国社区基金会关系建构与发展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58 -64 .
[10] 殷学国. 正名与正谊:"母题"观念的中西形态与方法衍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85 -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