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C Number:
〔1〕曾繁仁:《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中国文化研究》2005(冬之卷),第1页. 〔2〕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31页. 〔3〕张华:《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0页. 〔4〕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35页. 〔5〕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6〕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穆时英小说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34页. 〔7〕 刘呐鸥:《风景》,《刘呐鸥小说全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14页. 〔8〕 穆时英:《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穆时英小说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05页. 〔9〕〔10〕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0-11、10-11页. 〔11〕 刘呐鸥:《游戏》,《刘呐鸥小说全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12〕〔13〕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31、229页. 〔14〕 〔17〕 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1、109页. 〔15〕 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9-50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8页. 〔18〕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3-150页. 〔19〕阿瑟·赫尔曼:《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与演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39页. 〔20〕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