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C Number: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3-274页. 〔2〕〔36〕〔42〕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314、314、7页. 〔3〕〔9〕〔11〕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1-42、357页. 〔4〕〔20〕成穷、余虹译:《系于孤独之途——海德格尔诗意归家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8、57页. 〔5〕〔17〕〔21〕〔22〕〔24〕〔25〕〔27〕〔30〕〔35〕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6-7、14、171、7、9、2、12、121、344-345页. 〔6〕〔12〕〔13〕〔16〕〔40〕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47、117、547、129、92页. 〔7〕〔45〕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4、243页. 〔8〕〔15〕〔31〕梁启超:《学术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8、274-275、273页. 〔10〕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582页. 〔14〕魏耕原:《陶渊明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页. 〔18〕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38页. 〔19〕胡不归:《读陶渊明札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7页. 〔23〕〔43〕〔46〕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04、88、105页. 〔26〕萧统:《文选》,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564页. 〔28〕徐宝余:《陶渊明斜川之游释证》,《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29〕鲁枢元:《精神守望》,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第272页. 〔32〕〔34〕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78、344页. 〔33〕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3页. 〔37〕《吕氏春秋·淮南子》,杨坚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4页. 〔38〕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02页. 〔39〕《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516页. 〔41〕〔44〕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63、268页. 〔47〕朱光潜:《诗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