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C Number:
〔1〕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域外文学译文卷》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07页. 〔2〕颜瑞芳:《清代伊索寓言的汉译与流传》,《国文天地》2005年第4期;王辉:《翻译即改写——伊索寓言的三个晚清译本考察》,《中西文化研究》,2009年第3期. 〔3〕〔5〕〔19〕颜瑞芳:《导论》,颜瑞芳编:《清代伊索寓言汉译三种》,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第49、49、49页. 〔4〕〔20〕高飞、吴淳邦:《19世纪传教士报刊刊载中译伊索寓言的流传与影响》,中国小说研究会编:《中国小说论丛》第41辑,2013年,第151-178页;高飞、吴淳邦:《〈小孩月报〉所刊载的伊索寓言叙述特点研究》,中国小说研究会编:《中国小说论丛》第47辑,首尔:学古房,2015年,第178-198页. 〔6〕〔7〕〔清〕张焘:《津门杂记》卷3,游艺山山庄刻板(日本国会图书馆馆藏ル5-1521),光绪十年(1884),第22、33-34面. 〔8〕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4-198页. 〔9〕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06页. 〔10〕〔清〕张焘:《自序》,张焘:《津门杂记》,游艺山山庄刻板(日本国会图书馆馆藏ル5-1521),光绪十年(1884). 〔11〕〔清〕如孩老人:《序》,张焘:《津门杂记》,游艺山山庄刻板(日本国会图书馆馆藏ル5-1521),光绪十年(1884). 〔12〕〔18〕段怀清:《传教士与晚清口岸文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7、117页. 〔13〕汤清:《中国基督教百年史》,香港:道生出版社,1987年,第458页. 〔14〕〔15〕〔17〕G. T. Candlin,JOHN INNOCENT:A Story of Mission Work in North China,London:the United Methodist Publishing House,1909,pp.97,96,220. 〔16〕G. T. Candlin,JOHN INNOCENT:A Story of Mission Work in North China,London:the United Methodist Publishing House,1909,pp.97,96,100,145,157,166,173,183,187-190, 220,296. 〔21〕吴淳邦、高飞:《19世纪Aesop's Fables中译本的研究——伊索寓言罗伯聃中译本的译介与流传》,《中国语文论译丛刊》第30辑,2012年,第200-206页. 〔22〕李明权:《佛学典故汇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19页. 〔23〕〔明〕徐光启:《泰西水法·序》,《徐光启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6页. 〔24〕〔25〕鲍延毅、鲍欣:《〈海国妙喻〉作品考源》,《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26〕陈蒲清:《寓言文学理论·历史与应用》,板桥:骆驼出版社,1992年,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