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C Number:
〔1〕Baumol W. J.,“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 wth: 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 〔2〕李强:《结构调整偏向性、比较优势变迁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世界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 〔3〕钟世川:《技术进步偏向与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经济学家》2014年第7期. 〔4〕钟世川、毛艳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算与分解研究——基于多要素技术进步偏向的视角》,《经济评论》2017年第1期. 〔5〕徐晔、宋晓薇:《金融资源错置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减损吗?》,《产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 〔6〕盖庆恩、朱喜、程名望等:《要素市场扭曲、垄断势力与全要素生产率》,《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龚关、胡关亮:《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经济研究》2013年第4期;Hsieh C. T., Klenow P. J.,“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 〔7〕楠玉、袁富华、张平:《论当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上海经济研究》2017年第3期. 〔8〕蔡昉:《导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速的四个趋势》,《经济研究参考》2016年第13期. 〔9〕谭洪波、郑江淮:《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服务业滞后并存之谜——基于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9期;高国珍、张文倩:《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对外直投资相关性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17年第2期. 〔10〕李京文、钟学义:《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4-11页. 〔11〕江小涓:《服务经济理论演进与产业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2页. 〔12〕梁若冰:《服务业是否真的出现了增长?——试论价格调整的影响》,《统计研究》2006年第11期. 〔13〕Harberger A. C., 〔14〕张小雪、陈万明:《规模报酬递增、要素供给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