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C Number:
〔1〕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8页. 〔2〕李国彤:《女子之不朽:明清时期的女教观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3〕Susan Mann, “ The Education of Daughters in the Mid Ch’ing Period,”B. Elman & A. Woodside ed.,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600-1900,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pp. 20-27. 〔4〕容闳:《西学东渐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第4页. 〔5〕褚季能:《女学先声——中国妇女教育史话之一》,《东方杂志》第31卷1934年第7号. 〔6〕〔9〕《裨文女子中学简史》,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料——教会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44-245、244-245页. 〔7〕E. C. 裨治文:《我所见到的上海(续)》,张岚主编:《都会遗踪:沪城往昔追忆》,钟鼎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第147-152页. 〔8〕郭卫东:《基督新教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历史档案》2001年第4期. 〔10〕董涤尘、锺寿芝:《前清心女中校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3页. 〔11〕C. W. Master, “How May Educational Work be Made Most to Advance the Cause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in Record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1890, 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90, pp. 456-476. 〔12〕徐永初、陈瑾瑜主编:《圣玛利亚女校(1881—1952)》,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3页. 〔13〕《基督教女子教育的起源与作用》,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编:《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卷3,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241页. 〔14〕林乐知:《中国振兴女学之亟》,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35页. 〔15〕薛正:《我所知道的中西女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97页. 〔16〕《〈宋母倪太夫人讣告〉有关记载:行述》,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编:《宋耀如档案文献汇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第127页. 〔17〕埃米莉·哈恩:《宋氏家族:父女·婚姻·家庭》,李豫生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第77页. 〔18〕朱玖琳:《倪蕴山公纪念碑及其人》,《孙中山宋庆龄研究信息资料》2002年第3期. 〔19〕杨者圣:《未加冕的女王宋蔼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页. 〔20〕尚明轩等编著:《宋庆龄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6页. 〔21〕〔24〕尚明轩主编:《宋庆龄年谱长编(上)(1893—194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1、11页. 〔22〕《宋庆龄自述》,马晶华译,《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1期. 〔23〕朱玖琳:《宋庆龄与近代中国首批官费留美女生》,《世纪》2012年第6期. 〔25〕蔡苏娟:《暗室之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1年,第4页. 〔26〕江宗海:《上海中西女塾记》,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27页. 〔27〕“Steva L. Dodson's lctter to Jnlin C. Emery of the Board,” 〔28〕《徐君善祥转致裨文女学校长拟组织中西女学联合会书》,《致上海各女学校书》,《教育研究》(上海)1915年第1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