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C Number:
〔1〕龚维英:《试解招魂之谜》,《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10期。〔2〕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三十《四裔七》引,影印《十通》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589页。〔3〕沈约:《宋书》卷十五《礼二》引,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86页。〔4〕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15页。〔5〕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4册,第387页。〔6〕《贵州通志》卷七《风俗·遵义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71册,第179页。〔7〕刘挠汉:《序》,《彝族文献译丛》第二辑,云南铅印本内部资料,1982年。〔8〕《礼记注疏》卷四十四《丧大记》,《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72页。〔9〕《礼记注疏》卷四《曲礼下》,《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60页。〔10〕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南京采风记·婚丧礼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8页。〔11〕郦道元:《水经注》卷七《济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73册,第128页。〔12〕班固:《汉书》卷二十七上《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342页。〔13〕王逸:《楚辞章句》卷九《招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62册,第60页。〔14〕任国瑞:《招魂辩正》,《船山学刊》1987年第1期。〔15〕朱熹:《楚辞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29页。〔16〕朱熹《楚辞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98页。〔17〕陈第:《屈宋古音义》卷三《招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9册,第584页。〔18〕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一《论仙第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59册,第9页。〔19〕《战国策》卷九《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11、526页。〔20〕《国语》卷二十一《越语下》,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88页。〔22〕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4页。〔23〕魏了翁:《经外杂钞》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53册,第77页。〔24〕《礼记注疏》卷二十六《郊特牲》,《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57页。〔25〕鲍云龙:《天原发微》卷五下“鬼神”,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06册,第283页。〔2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01页。〔27〕谭维四:《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28〕张九韶:《理学类编》卷五《鬼神》,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09册,第795页。〔29〕《礼记注疏》卷五十二《中庸》,《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42页。〔30〕《吕氏春秋校释》卷十《孟冬纪》,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5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