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钟鸣旦:《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张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3页。〔2〕崔维孝:《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教研究(1579-1732)》,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9-145页。 〔3〕苏尔、诺尔编:《中国礼仪之争西文文献一百篇》,沈保义、顾卫民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6页。〔4〕吴莉苇:《从利玛窦和艾儒略的传教策略看晚明基督宗教与儒学对话机制的缺失》,《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5〕李西满:《辩祭参评》,钟鸣旦、杜鼎克主编:《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台北:利氏学社,2002年,第10册,第379-380页。 〔6〕丘晟:《述闻篇·祀先必以礼》,钟鸣旦、杜鼎克主编:《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9册,第80页。〔7〕〔12〕〔14〕〔16〕钟鸣旦、杜鼎克主编:《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10册,第359、88-89、379、134-135页。 〔8〕无名氏:《醒述篇》,《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9册,第323页。〔9〕严谟:《祭祖考》,《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11册,第27页。〔10〕〔20〕〔23〕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3、113、104页。〔11〕钟鸣旦、杜鼎克主编:《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9册,第77页。〔13〕〔17〕〔24〕钟鸣旦、杜鼎克主编:《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11册,第225、25-26、201页。〔15〕纳喇性徳:《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29,《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1-232页。〔18〕华悰韦华:《虑得录》卷1,《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70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244页。〔19〕钟鸣旦:《丧礼的交织》,张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82页。〔21〕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葡萄牙人在华闻见录》,王锁英译,澳门:澳门文化司署,1998年,第45页。〔22〕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4页。〔25〕张先清:《多明我会士黎玉范与中国礼仪之争》,《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3期;崔维孝:《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教研究(1579—1732)》,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0-143页。〔26〕李天刚:《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17-218页。〔27〕孟德卫:《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