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C Number: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中下三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3〕冯光廉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5页. 〔4〕〔7〕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7页. 〔5〕孙昌熙、朱德发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页. 〔6〕〔15〕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 〔8〕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234页. 〔9〕胡适:《胡适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95页. 〔10〕老舍、蔡仪、王瑶、李何林:《<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新建设》1951年第4卷第4期. 〔11〕刘绶松:《批评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思想》,《文艺报》1955年1月30日. 〔12〕郭沫若:《文学的本质》,《学艺》1925年第7卷第1号. 〔13〕郭沫若:《吐叶集》,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第6-7页. 〔14〕郁达夫:《小说论》,《郁达夫文集》第5卷,香港: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分店,1982年,第17页. 〔16〕茅盾:《读<呐喊>》,《文学周报》1923年第91期. 〔17〕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小说月报》1921年第12卷第8号. 〔18〕茅盾:《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小说月报》1921年第12卷第2号. 〔19〕刘贞晦、沈雁冰:《中国文学变迁史》,上海:上海新文化出版,192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