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武器论”: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17-220. |
[2] |
杜绣琳. 试论“游”在《庄子》美学范畴中的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5): 128-131. |
[3] |
李湘. 论审美关系的确立与互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59-161. |
[4] |
陈定家. 作为艺术的生产--"艺术生产"相对于"一般生产"的特殊性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128-134. |
[5] |
顾颖.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164-169. |
[6] |
杜书瀛. 《艺术的哲学思考》※自序[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170-171. |
[7] |
王向峰. 老庄的美的形态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2): 126-132. |
[8] |
陈雪虎. 走向美育的美学及其当代落实[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172-174. |
[9] |
罗成. 感通视阈中的美学嬗变---回望美学30 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175-177. |
[10] |
王向峰. 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135-140. |
[11] |
孟庆丽. 道家“善行无辙迹”理论的美学发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07-211. |
[12] |
王向峰. 社会器官与美感的生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命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49-154. |
[13] |
徐碧辉.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朱光潜后期美学观点的实践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87-198. |
[14] |
刘彥顺. 朱光潜美育思想中的审美时间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99-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