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0 ›› Issue (5): 141-144.

• 20世纪中国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从消解走向逍遥的无地彷徨--20世纪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反思

李润霞   

  1. 武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20072
  • 收稿日期:1999-12-20 出版日期:2000-09-15 发布日期:2018-11-13
  • 作者简介:李润霞(1972-),女,山西大同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Received:1999-12-20 Online:2000-09-15 Published:2018-11-13

摘要: 80年代中后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悄然显影,一方面暗合了转型时代的精神状况与文学流变,另一方面使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打上了本土胎记,形成了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典型的文学表征:1.消解精神,反主流姿态与渎神的狂欢;2.世俗化、市民化的追求与个人化的书写方式;3.零散化与不确定性;4.反语言的游戏。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相遇,标志一种划时代的审美转向,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以及与西方文学(文化)对话的必然性和危险性。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文学思潮, 消解, 逍遥

中图分类号: 

  • I209
[1] 田毅鹏. 社会学学科应用性困境及其消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84-88.
[2] 周晓风.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与文化保守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42-47.
[3] 胡建次. 清以降词集序跋对婉约与豪放之宗的消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7-181.
[4] . 评鲍德里亚对时尚的后现代主义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5-10.
[5] 陈培永. 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后现代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42-45.
[6] 马驰. 本·阿格的文化研究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50-53.
[7] 张喜华. 后现代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54-57.
[8] 刘刚. 唐代文学思潮中宋玉批评的两极走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166-171.
[9] 傅畅梅. 后现代现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22-25.
[10] 邱美琼, 胡建次. 建构与消解:古典诗学中的政教审美原则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224-230.
[11] 薛伟江.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 从自组织动力学的观点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4-7.
[12] 张杰. 高新技术时代经典艺术的命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154-161.
[13] 吕川. 恐怖主义与后现代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23-28.
[14] 乐国林. 后现代的社会理论与后现代之下的社会工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41-46.
[15] 张连国. 大道哲学:后现代主义的健康导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24-3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