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00-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哲学研究
    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历史探索及当代阐释
    韩庆祥, 戚书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4-10. 
    摘要 ( 281 )   PDF(pc)(195KB) ( 345 )   收藏
    新时期我国学术界对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探索主要观点有:五种社会形态论、三种社会形态论、六种社会形态论、四种社会形态论和多种社会形态论。这些学术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但又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因此,立足于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当代解读,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可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五种社会制度的相继更替、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先后出现。如此理解马克思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理论,从逻辑上和理论上有其合理性,并有其实践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观点辨正
    曾向阳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11-16. 
    摘要 ( 144 )   PDF(pc)(173KB) ( 337 )   收藏
    近年来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理解,存在着几种片面的、错误的观点,诸如将马克思主义与一般唯物主义相混淆并主张过时论,将唯物辩证法意义庸俗化、方法论化以及实践本体论观点等。对这些观点进行辨析,以澄清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十分必要。目前较能体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意图的惟有实践唯物主义(或辩证的、实践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但实践唯物主义在论证上仍然存在理论的缺环,需要进一步确立有关的科学基础,其中关键是科学而辩证地阐明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图景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整体论的科学性问题初探
    董晋骞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17-20. 
    摘要 ( 132 )   PDF(pc)(118KB) ( 158 )   收藏
    整体论的科学性问题也就是整体论的真实性和实践性问题。而整体论的真实性又来自于其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推动人们综合地把握客观发展,科技的整体化趋势为哲学迈向综合阶段提供了新方式和新方法--整体方法,它将是未来科学研究方法的主体和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性论的祛魅与重构
    傅新毅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21-24. 
    摘要 ( 135 )   PDF(pc)(129KB) ( 206 )   收藏
    将心性论认同为一种传统范型,从中引导出凝固的结论作为超越性的真理,这是思想史研究中出现的一种错位现象,它排斥多元主体间的开放性对话,必然使思想史研究走向封闭和独断。将心性论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惟一精粹是偏狭的,必须从总体上考察其关联性,以话语分析的方式予以阐明,才能对其进行分解和重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张东荪逻辑思想透视
    赵保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25-30. 
    摘要 ( 236 )   PDF(pc)(179KB) ( 1009 )   收藏
    张东荪是我国近代哲学史上一位绝对不可忽视的哲学家。他参加了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我国学界的关于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大论战,以当时的反方角色为形式逻辑的合法性地位做积极的辩护。他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对逻辑学进行了研究,认为逻辑是从文法中抽出来的,是由于文化的需要逼出来的,并且是跟着哲学走的。张东荪的逻辑非普遍性和非惟一性的思想,对当今的逻辑学研究和争论也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早期对费尔巴哈哲学改造的思想演进
    杨丽霞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31-32. 
    摘要 ( 127 )   PDF(pc)(70KB) ( 292 )   收藏
    马克思早期对费尔巴哈哲学改造的思想演进过程包括:1843-1844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对费尔巴哈持维护态度,其批判采取的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始了新世界观的探索;1844-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开始用现实的人的观点代替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作了最后的清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中国农民阶层分化的新特点及其对策
    岳明君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33-38. 
    摘要 ( 159 )   PDF(pc)(185KB) ( 502 )   收藏
    农民的阶层分化就总体而言是社会成员结构宏观变动的社会化过程,是由传统农业领域向工业、商业等其他行业渗透、转化的社会层面分化过程,这对中国而言具有积极意义。但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它又表现出种种特殊性,具有某些新特点,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并制定具体措施,协调这一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积极进行超前引导,使其呈现整体平衡态势,营造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氛围,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文明发展系统工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民、稳定与现代化
    安然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39-41. 
    摘要 ( 112 )   PDF(pc)(97KB) ( 113 )   收藏
    农民是传统社会的社会基础,也是现代化过程的主要力量。农民如果以革命者的身分投入现代化,则会增加社会变迁的震荡性;如果作为改革的支持者参加现代化,就有助于在稳定中推进现代化。农民、稳定与现代化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的关系取决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农民是传统力量的代表,要推动现代化进程,不仅应当获取农民的支持,更要重视现代化过程对农民传统人格的改造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部大开发战略选择模式之探讨
    刘尊利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42-45. 
    摘要 ( 153 )   PDF(pc)(125KB) ( 131 )   收藏
    对贫穷落后经济区域的开发和利用,是经济发展从不平衡到逐步平衡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性战略抉择。世界上经济发达或不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有过对贫穷落后经济区域实行经济开发的阶段或时期。我国历史上也对西部地区进行过经济开发。回顾国内外经济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选择模式的准确、完善和实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张景文, 张明月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46-48. 
    摘要 ( 172 )   PDF(pc)(92KB) ( 243 )   收藏
    21世纪实施依法治国是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未来治国方略作出的重大决策,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加强和完善立法、法律至上、保障人权、发展民主、依法行政、司法独立与公正以及权力的制衡和监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决策科学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李汪洋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49-51. 
    摘要 ( 133 )   PDF(pc)(92KB) ( 144 )   收藏
    领导决策科学化是管理科学化的核心,是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领导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领导者应有的认识是:调查研究是领导决策科学化的基本方法;更新观念是领导决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扬民主是领导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是领导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研究
    按劳分配的传统释义与理论新建
    武绍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52-56. 
    摘要 ( 227 )   PDF(pc)(149KB) ( 257 )   收藏
    现在通行的观点对按劳分配的解释存在重大理论误区,主要是:只认为公有制企业才是按劳分配,其他劳动收入都不属于这个范畴;没能反映无产阶级的阶级纲领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社会主义原则;形而上学地看待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以这种理论作指导,必将使劳动分配的实践出现混乱,因而必须科学定义按劳分配并进行理论新建。科学的定义可以是:付出劳动,实现价值,获得相应的收入。据此,应承认我国所有劳动者的劳动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范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消费支出变动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
    张东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57-67. 
    摘要 ( 121 )   PDF(pc)(171KB) ( 279 )   收藏
    近代中国社会是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过渡型经济形态的特征就决定了近代中国的政府消费支出与传统社会相比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推算的近代中国政府消费支出的长期统计数据,对近代中国政府消费支出的变动趋势及其特征展开分析,证实了政府消费支出的增长对近代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建预算制度:建立公共财政的根本途径
    焦建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68-72. 
    摘要 ( 118 )   PDF(pc)(153KB) ( 226 )   收藏
    财政改革的目标最终确定为建立公共财政。公共性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规定,公共性要求财政运行必须公开和透明。透明性是由预算制度的硬性规范予以保证的。我国现行财政"缺位"与"越位"严重,官僚腐败盛行,根源在于预算制度形同虚设,因而财政透明性太低,政府花钱没有约束和监督。预算制度问题表现为预算不完整,管理粗化,关键是执行随意性大,没有约束力。现行财政转轨、实现公共财政目标,根本途径是重建预算制度,它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政治、社会各个方面,关键是法制化。按照公共性要求转换财政职责只是财政改革的开始,按照透明性要求重建预算制度才能保证财政改革成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化区域性产业结构的思考
    刘忠琦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73-76. 
    摘要 ( 165 )   PDF(pc)(122KB) ( 255 )   收藏
    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条件。建立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是保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地区资源从而使区域经济获得较高水平效益的重要基础。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点是市场需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是看其能否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看其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先进性。与国外及国内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潜力很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我国体制性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
    刘保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77-78. 
    摘要 ( 187 )   PDF(pc)(83KB) ( 183 )   收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是与"过渡性体制"的特征相关联的。因此,把改革和发展战略相一致,是消除通货膨胀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内在机制的关键;采取数量与效益增长相统一,是保持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稳定平衡的重要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经济研究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度研究
    刘艳清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79-83. 
    摘要 ( 301 )   PDF(pc)(152KB) ( 356 )   收藏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具有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多层次性、开放性等特点,难以量化。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方法,建立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发展协调度模型,通过对协调度的研究,得出一个可表示一个时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度量,可以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时空比较和未来趋势的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辽宁地区旅游业的战略思考
    王东秀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84-87. 
    摘要 ( 103 )   PDF(pc)(131KB) ( 132 )   收藏
    战后以来,世界旅游业一直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已成为国际贸易和服务业中最活跃部分和全球第一大产业。在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环境内,深入研究辽宁旅游业宏观发展战略,对于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按国际分工的发展要求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有着极其重要与深远的现实意义。辽宁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业已成为地区支柱产业。今后,短期,要争取将旅游业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中期,要大力培育这一新的经济增长极,使之全面发挥作用;长期,要从新的经济增长极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史新论
    辽代燕云地区绘画与舞蹈艺术特色探论
    张国庆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88-94. 
    摘要 ( 138 )   PDF(pc)(206KB) ( 264 )   收藏
    辽代燕云地区的绘画与舞蹈艺术有三大特色。其一,在辽朝政府为从艺者创造的宽松的文化环境下,在民族融合的氛围里,绘画与舞蹈艺术活动呈现出大众化的特色;其二,在辽代南北与东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中,绘画与舞蹈艺术技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其三,受辽代多元文化同存、多种经济共荣的影响,燕云地区绘画与舞蹈艺术题材呈现出丰富化的特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秦汉时期的环渤海地区文化
    王子今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95-100. 
    摘要 ( 161 )   PDF(pc)(182KB) ( 392 )   收藏
    秦汉时期文献中,常见"燕"、"齐"连称之例。当时燕、齐濒临渤海的地方具有共同的区域文化风格。燕、齐环渤海地区作为方术文化重要的发源地,所盛行的神仙迷信曾经使秦皇汉武倾心。他们"并海"巡行等政治实践所透露出的海恋情结,也反映了对燕、齐文化的特殊重视。秦汉时期出身环渤海地区的人物有相当活跃的历史表演,东汉以后辽东、辽西人物影响历史进程的现象尤为引人注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
    辽代契丹人姓氏及其相关问题考探
    都兴智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101-105. 
    摘要 ( 329 )   PDF(pc)(158KB) ( 510 )   收藏
    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部族名称和姓氏经常与其所居之地的山水之名有密切联系,辽代契丹人的耶律姓应源于其祖居之地西剌木伦河。契丹耶律氏自称汉姓为刘,改"审密"为萧,仅从音韵学角度去探讨是远远不够的。从耶律氏封爵多以漆水为郡望、萧氏封爵多以兰陵为郡望及辽朝契丹人自称是黄帝后裔这一史实进行考察,改汉姓为"刘"、"萧"是辽朝绍周、汉继统思想的反映,证明《辽史后妃传》序的记载是可信的。辽代后族述律氏本为契丹人,不是回鹘人;二审密就是指述律氏,而不是述律氏之外另有"二审密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年史热点
    寻求控制和参与之间平衡的尝试--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地方自治
    朱国斌, 郭宝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106-111. 
    摘要 ( 126 )   PDF(pc)(179KB) ( 161 )   收藏
    20世纪初,受国内外政治改革浪潮的影响,清朝政府被迫拉开了中国近代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地方自治序幕;辛亥革命胜利后,地方自治因其具有异质性而顺利契入新的政治体系,并获得了合法性;20年代末,中国国民党取代了北洋军事集团,作为制度创新内容之一的地方自治制度在执政当局相关法律原则的规整之下,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尽管作为一种尝试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地方自治运动随着国民党统治的结束而告失败,但它留给后人的启示却是多方面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的劳工政策及其后果
    孙玉玲, 孙永安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112-117. 
    摘要 ( 172 )   PDF(pc)(175KB) ( 311 )   收藏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沦陷时期对东北的劳力资源所实行的野蛮掠夺政策是伴随日本侵华战争的战略部署和殖民统治的进展而变化的。在东北沦陷的初期、中期、后期,分别实行了限制华北劳工入境、积极诱骗华北劳工入境、"劳务新体制"即"国民皆劳"的劳工政策。劳工掠夺政策的实施给东北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研究
    论马尔库塞浪漫本体论美学
    张木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118-123. 
    摘要 ( 160 )   PDF(pc)(176KB) ( 369 )   收藏
    马尔库塞的本体论美学关注人的生存境况,重视人的感性存在和爱欲生命,积极探讨人的审美生存的可能性,所指向的尽管是乌托邦,但由于它确立了人的现实存在和审美解放的本体论的优先地位,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实践性,因而其美学本体论不仅大大丰富了西方的人学本体论,而且也显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美学的重要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诗学研究
    追索中国文艺学学术研究的百年行程
    杜书瀛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124-130. 
    摘要 ( 141 )   PDF(pc)(205KB) ( 171 )   收藏
    我们以学术范型为重要关节点来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是一个由20世纪之前积蓄变革势能,到19、20世纪之交从"诗文评"向"现代文艺学"的"蜕变",再到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定格",最后到70年代末开始"突破"的过程。这百余年的历史,有两个时段变化最大、发展最快、最为耀眼,因而给我们感触最深,一是最初的二三十年,一是最末这20来年;而中间几十年则略微平缓单调了一点。"学术政治化"是百年文艺学学术研究的总体特征之一。百年历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要发展文艺学,必须不封闭,多元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艺规律在当代的若干转换
    张荣翼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131-137. 
    摘要 ( 105 )   PDF(pc)(215KB) ( 200 )   收藏
    文艺规律具有一般规律的普泛性、规范性,同时又可能在不同的艺术阶段,由从事文艺活动的人推出一些新的、带有范型转换性质的规律,其中就包括:由经典化规律到时尚流行规律的转换;由引导启蒙到阅读狂欢的转换;由表现、再现本质观到换位视角的定位。文艺规律作为一种处在变动中的事物,要求我们要做出不同于前代的新的审视,并积极地参与到它的建构与变化的过程当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文学与文化
    唐诗的典范作用
    陈阳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138-140. 
    摘要 ( 137 )   PDF(pc)(100KB) ( 269 )   收藏
    唐诗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后世诸代诗歌创作取法的典范,宋人模仿唐诗而兼力图自立面目,金、元两代诗坛亦以唐诗为准的,明清诗人宗唐已有相当的理论自觉,并表现出抑宋扬唐的倾向,近现代白话新诗的创作取向都深刻地为唐诗所影响,唐诗以其"如初发芙蓉"的美学特征和深厚蕴含浸润了中国诗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中国文学
    从消解走向逍遥的无地彷徨--20世纪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反思
    李润霞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141-144. 
    摘要 ( 126 )   PDF(pc)(122KB) ( 186 )   收藏
    80年代中后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悄然显影,一方面暗合了转型时代的精神状况与文学流变,另一方面使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打上了本土胎记,形成了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典型的文学表征:1.消解精神,反主流姿态与渎神的狂欢;2.世俗化、市民化的追求与个人化的书写方式;3.零散化与不确定性;4.反语言的游戏。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相遇,标志一种划时代的审美转向,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以及与西方文学(文化)对话的必然性和危险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鲁迅与世界现代主义文学
    李春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145-151. 
    摘要 ( 583 )   PDF(pc)(208KB) ( 648 )   收藏
    鲁迅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关系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卡夫卡、伍尔芙、乔伊斯、普鲁斯特、艾略特等同时起步,他们的作品之间有明显的可比因素。鲁迅作品中的现代主义质素表现在人的主体意识的确立与强化;在对于人的思考与探索中所体现出来的焦灼与苦闷;对死亡、阴暗题材的兴趣;广用象征;向最能展示人的"心理真实"的潜意识领域深入开掘;采用"非人格化"叙述法等。并且,鲁迅各种文体作品(小说、杂文、散文诗、古体诗、回忆散文等)都弥溢着现代主义质素。当然,鲁迅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也有诸多不同,最主要者是鲁迅并未放弃现实主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原则,从而呈现出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融合的艺术形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书镜
    哲理的诗化生成--评《诗性智慧》
    张晶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152-153. 
    摘要 ( 76 )   PDF(pc)(60KB) ( 1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新视野中管理理念的革命--读《知识经济干部读本》的启示
    金克庆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154-155. 
    摘要 ( 91 )   PDF(pc)(142KB) ( 1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纵论古今以史为鉴--读《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崔克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5):  156-157. 
    摘要 ( 92 )   PDF(pc)(60KB) ( 1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