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1 ›› Issue (1): 149-154.

• 中国文学与文化 •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崇史尚散到缘情趋俪-汉魏六朝散文审美大势

宋绪连   

  1.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36
  • 收稿日期:2000-10-08 出版日期:2001-01-15 发布日期:2018-11-06
  • 作者简介:宋绪连(1942-),男,山东文登人,编审,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 Received:2000-10-08 Online:2001-01-15 Published:2018-11-06

摘要: 西汉散文继承先秦"尚用"的传统,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关注民生,充满理性精神和批判精神。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散文创作表现出缘情趋俪的审美大势。由于对文学以情动人的特征的认识有所深化,"为情而造文"或"述志为本"的散文作品,一扫过去的教化、讽谏之旨,代之以慷慨悲歌或哀怨之音。写景散文的盛行,显露出明晰的山水审美意识;骄偶从原先的一种修辞手法变成了建构文章的基本要素,使骈文以一种崭新文体的姿态堂而皇之地挺进文苑。

关键词: 崇史, 缘情, 骈俪, 六朝

中图分类号: 

  • I207.24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7〕刘毓庆.朦胧的文学〔M〕.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196,382.
〔3〕林纤.古文辞类篆: 卷三〔M〕.
〔4〕〔12〕章培恒,骆玉明4〕〔1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5〕司马迁.报任安书〔M〕.
〔6〕李景星.史记评议: 屈原贾生列传〔A〕.
〔8〕〔19〕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 中华书局,1979.347,1346.
〔9〕后汉书 班固传〔M〕.
〔10〕刻汉字评林序〔Z〕.
〔11〕漆绪邦11〕漆绪邦.中国散文通史〔M〕.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4504〔13〕陆机.文赋〔M〕.
〔14〕刘勰.文心雕龙: 情采〔M〕.
〔15〕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A〕.鲁迅全集〔A〕.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6〕邱嘉穆.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五〔M〕.
〔17〕刘熙载.艺概: 文概〔M〕.
〔18〕宋书: 谢灵运传论〔M〕.
〔20〕朱彝尊.杂诗〔M〕 .
〔21〕于景祥.独具魅力的六朝骈文〔M〕.沈阳: 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
〔22〕纪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z〕.
[1] 杨鑫. 汉魏六朝迎吏制度的变迁——六朝士族政治的一个侧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66-176.
[2] 王淑萍. 中国现代诗学回视——兼论“诗言志”与“诗缘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61-165.
[3] 于景祥. 《四库全书总目》对六朝骈文的公正态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200-206.
[4] 刘艳芬. 试论佛教对六朝诗学"味"范畴的影响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226-229.
[5] 于景祥. 骈俪之风影响下的南朝四代散文[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177-183.
[6] 熊明. 从汉魏六朝杂传到唐人传奇——关于唐人传奇渊源的再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80-18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