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01-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21世纪中国人学发展笔谈
    现时代与人学
    黄楠森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4-6. 
    摘要 ( 129 )   PDF(pc)(232KB) ( 1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人学的反思与世纪展望
    韩庆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7-9. 
    摘要 ( 90 )   PDF(pc)(200KB) ( 175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1世纪马克思人学之命运
    王锐生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0-12. 
    摘要 ( 129 )   PDF(pc)(208KB) ( 17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文明走向与人学的发展
    韩民青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3-15. 
    摘要 ( 100 )   PDF(pc)(209KB) ( 349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的实践性的异化与人类的拯救
    邹学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6-18. 
    摘要 ( 99 )   PDF(pc)(192KB) ( 19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值论研究
    价值哲学与21世纪
    王玉棵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9-25. 
    摘要 ( 149 )   PDF(pc)(507KB) ( 283 )   收藏
    20世纪在哲学领域兴起了价值热,价值问题成为20世纪社会生活的热门话题。21世纪价值哲学将成为哲坛显学;人类将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20世纪价值哲学的主题是探讨价值哲学的内容和建构价值哲学的体系;21世纪价值哲学研究的主题是努力实现价值哲学理论的科学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谬误学研究
    "以空为实"的诡论"物极必反"命题辨谬
    黄展骥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26-30. 
    摘要 ( 226 )   PDF(pc)(334KB) ( 127 )   收藏
    "物极必反"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经典命题,影响深远.但借助西方日常语言学派的方法分析,可以发现这一命题其实是如"乌鸦是黑色的"命题一样的一种隐蔽的重言真句,犯了"以空为实"的谬误,即看起来似乎有经验内容,甚至"无所不包",实质上却是"空无所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墨辩对谬误的辨析
    张晓光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31-34. 
    摘要 ( 234 )   PDF(pc)(412KB) ( 774 )   收藏
    体现中国古代逻辑最高成就的墨辩逻辑,是在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对“辩”的探究中,宣传和论证自己的主张,辨析和批驳论敌的谬误,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独具特色的逻辑思想,形成了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印度因明学相媲美的逻辑体系。墨辩对谬误的辨析在它的逻辑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儒墨正名辩谬的异同
    张晓芒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35-39. 
    摘要 ( 174 )   PDF(pc)(348KB) ( 327 )   收藏
    春秋末期,出于社会治乱的需要,孔子提出了“正名”学说,对“名不正”的谬误进行了批评;其后,墨家也提出了“取实予名气”“以名举实”的主张,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谬误进行了分析。在孔墨正名辩谬,并以此来辨正同异贵贱,辩明是非治乱的过程中,他们在思维认识上有其同和异,在路径上有其同和异,在方法论上有其同和异,并以此熔铸了他们各自的求真精神和求治精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变迁20年
    赵子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40-43. 
    摘要 ( 175 )   PDF(pc)(269KB) ( 290 )   收藏
    改革开放20年,社会学作为中国历史上新时期的新兴学科和发展学科发挥了独有的作用。社会学理论因适应社会世俗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并得以发展和创新,完成了由理论化到大众化、由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由一元化到多元化、由边缘化到主导化的转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学研究宏观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瞄准我国社会最重大、最现实和最紧迫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找到了自己的位里和生存价值,实现了学科现代化,在服务社会中自身得以快速发展。以研究社会变迁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学,将在21世纪担负更重要的学术使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大连市社会流动调查研究
    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课题组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44-51. 
    摘要 ( 142 )   PDF(pc)(560KB) ( 11 )   收藏
    我国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社会资源分配方式的巨大变革,对社会流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调查数据表明,进入90年代,社会流动的频率、方式、方向及人们的职业流动意愿与意向均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中国加入WTO后,社会流动仍会出现新一轮较大级别的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杜会学研究
    当代中国的生存课题--生活市场化
    崔巍, 高楠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52-57. 
    摘要 ( 108 )   PDF(pc)(434KB) ( 163 )   收藏
    市场经济无孔不入地渗入生存主体的生存意识,使人的现实生活逐渐市场化。市场普遍性地成为系结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的纽带。生产与消费在抽象化的金钱的流通中复活,成为活生生的具体的生产与消费。市场经济也影响着人的知识建构。人的日常生活需求随着市场发展而不断出现多层次的分化,市场为适应这种分化而不断进行着社会服务微循环系统的建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保障问题的经济社会学思考
    徐延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58-62. 
    摘要 ( 118 )   PDF(pc)(385KB) ( 146 )   收藏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分化的日益加剧,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个人希望依靠保障制度提高生活的安全系数,政府则希望借此制度实现社会稳定。但保障制度在解决社会公平和推进社会整合方面,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从经济社会学入手,从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保障制度和保障产品的社会性质、保障群体的社会属性以及保障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等几个方面,可全面分析保障范畴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借此为政策制定者和市场竞争中的个人以及享受保障的群体提供一种新的认识,树立一种新的理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研究
    关于我国现行婚姻法律制度的思考
    李宁顺, 张宇新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63-66. 
    摘要 ( 128 )   PDF(pc)(307KB) ( 265 )   收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婚姻家庭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现行婚姻法律制度的某些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当今我国婚姻家庭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必须制定一部体系完整、内容全面、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前澹性的《婚姻家庭法》。从结婚制度、夫妻财产制度、离婚制度、亲权、监护等方面做一些研讨,对《婚姻法》的修改与完善将有所裨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市场经济与法律实施
    张铁力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67-68. 
    摘要 ( 136 )   PDF(pc)(144KB) ( 143 )   收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实施在观念、主体、内容及侧重点等方面都出现了新变化,也产生了地方保护主义、长官意志、立法上的缺陷,以及行政执法与司法人员素质低等问题。为此,应采取改革司法体制、加强法制教育、改革法律监督体制等新对策。只有法律得到很好的实施,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研究
    经济运行规则-动态平衡态势论
    谭长贵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69-75. 
    摘要 ( 220 )   PDF(pc)(530KB) ( 233 )   收藏
    经济运行规则表现为经济运行系统内各相关因素相互作用至彼此容纳而形成的动态平衡态势。经济形态的演进、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的逐步取代以及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成与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支撑了这一理论的成立.动态平衡态势理论与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所支撑的理论依据不同,后者以牛顿力学作为理论依据;前者则以量子力学作为理论依据,它服从测不准原理而呈统计规律。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率的最大化是遵循了动态平衡态势规则。动态平衡态势既是经济呈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评判一种经济模式是否先进的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林红玲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76-80. 
    摘要 ( 250 )   PDF(pc)(382KB) ( 737 )   收藏
    制度是人为设计的形成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约束,是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它们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制度变迁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机制的结合所作的边际调整。制度变迁的动力是个人期望在现存制度下获取最大的潜在的外部利润。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制度与组织之间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是制度变迁的关键之点。制度变迁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复杂的、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以及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报酬递增;更取决于个人对制度变迁带来的净收益的估计。因此,制度变迁的过程实际上是具有不同偏好、利益和谈判实力的制度变迁主体之间的一种较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灭私有制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林宏桥, 林浩, 林源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81-84. 
    摘要 ( 184 )   PDF(pc)(299KB) ( 387 )   收藏
    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并不是现实任务,错要相当长的现实阶段才能够实现中共十五大对私有经济的定位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生产力水平的所有制就是先进的所有制。私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不仅在宏观上可以同时并存,在微观上也可以互相渗透,相互融合。公私兼融的混合所有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发挥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长处,避免两者的短处,保障个人权利,充分调动个人的主动负责精神,更好地发挥人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研究
    信息技术与中国第三产业新发展
    王广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85-89. 
    摘要 ( 224 )   PDF(pc)(352KB) ( 143 )   收藏
    虽然目前国内呈现需求不足的现状,但第三产业尤其服务业需求仍比较旺盛,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因技术水平低而导致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供给不足的问题。增加国内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供给的主要办法,是应用信息技术对第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提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出现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第三产业中的应用.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产业,对传统第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提升,以增加第三产业尤其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和拉动国内需求。但在引进国外先进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重视与之相应的制度基础建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WTO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回应战略
    方爱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90-94. 
    摘要 ( 261 )   PDF(pc)(377KB) ( 781 )   收藏
    随着中国加入WTO时问的迫近,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TBT体系主要由技术规章和规范、包装和标签要求、商品检疫和检验规定、绿色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等五个体系构成。从原始设计动机来看,TBT鼓励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但是,GATT-WTO关于TBT的规定给许多国家TBT的设置提供了可乘之机,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取代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新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呈现出广泛性、隐蔽性、歧视性、影响大、争议性大等特点。针对目前的处境,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环境竞争意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收集、跟踪国外的TBT措施,建立TBT信息中心和数据库,采取积极措施,打破壁垒;构建我国市场的准入规范,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内主导产业和幼稚产业;积极宣传贯彻国际标准,未雨绸缪。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大旅游战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关于大连旅游业发展对策的思考
    佟静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95-97. 
    摘要 ( 167 )   PDF(pc)(223KB) ( 206 )   收藏
    大连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国以及大连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要再上新台阶,还应树立大旅游产业观念,建立旅游集团,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扩大客源市场,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生态学研究
    上古农耕开发与人汤生态灾难-"羿射十日"史因新探
    耿立言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98-101. 
    摘要 ( 180 )   PDF(pc)(311KB) ( 127 )   收藏
    "十日"是我国上古时期以太阳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集团,该集团与以动物为图腾、环渤海清居住的诸部落联姻,共同从事原始的农耕生产。以"十日"为核心的农耕部落联盟与以弄为首的渔猎部落因各自经济生产方式的不同,出现了对自然界开发的不同理解,直至发生部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羿射十日"的真正史因。这场史前部落战争留给后世的教训异常深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促进自身发展,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因而,保护生态环境应是人类社会永恒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秦汉时期北方生态与民俗文化
    陈业新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02-107. 
    摘要 ( 166 )   PDF(pc)(450KB) ( 414 )   收藏
    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生态是影响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部条件。生态对人类_社会的诸多辛象具有一定的影响。生态对秦汉时期的北方民俗的形成与存在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乃至决定作用,不同的生态条件是长城以北、关中、关东等地不同风俗形成和流行的墓础之一;另一方面,透过秦汉时期北方各地千差万别的习俗,我们又可洞窥生态的差异。从生态的视野透视某一时期或地区的民俗是我们研究社会历史之客体时应予以引入的新的质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史新论
    论韩非的历史观
    武少民, 郑瑞侠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08-112. 
    摘要 ( 879 )   PDF(pc)(374KB) ( 768 )   收藏
    韩非的历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了战国后期法家学派对历史大变动和历史进程的观察与思考。韩非对历史考察提出了一个"异"字和一个"变"字,他认为历史是进化的,但却把历史文明的创造归结于圣人的作用,反映了英雄史观。韩非从人们物质生活的供求关系和人口数t的众寡来探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原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他夸大了人口增殖的速度.韩非提出"参验"说,反映了他的求实精神,但这一思想是为其狭隘的功利主义服务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史断论
    孙子组织管理思想探论
    傅朝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13-116. 
    摘要 ( 210 )   PDF(pc)(275KB) ( 406 )   收藏
    《孙子兵法》反映的孙子组织管理思想精华,主要表现在道义为先的组织价值观,择人任势的整体效能观,合文齐武的精兵思想,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责权一致的指挥思想等几个方面。孙子的管理思想颇富理论内涵,亦具现代价值。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参照系,梳理孙子组织管理思想的精华,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组织管理学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世史坛
    清代理学世派的文化宣言-《讨粤匪檄》文化内涵新论
    成晓军, 彭小舟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17-123. 
    摘要 ( 249 )   PDF(pc)(545KB) ( 389 )   收藏
    《讨粤匪橄》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特定社会文化基础,适应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发展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檄文在指导湘军同太平天国文化论争中,作为理学经世派用以对付敌对阶级进行文化反击的精神武器,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发展的现状。檄文文化内涵的深刻实质在于理学经世派在其实学精神指引下,从维护传统到逸出传统,开展洋务自强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序幕,从而发展、维护了传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近代内债研究述评
    姜良芹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24-129. 
    摘要 ( 163 )   PDF(pc)(467KB) ( 384 )   收藏
    近代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内债发行,影响财政、金融乃至社会经济关系至深。史学界自80年代以来,对中国近代内债史的研究发展迅速,探讨范围有所拓宽和深化;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各个时期的内债政策、内债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价。但同时也存在空白点多、有时无视客观事实、研究方法单一等着干不足。对史学界关于内债史研究的成果、特征及意义作一概观性考察和评估,能够加深和丰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学发展的整体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文学与文化
    空间迁徙和时间流逝中的漂泊者
    李炳海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30-134. 
    摘要 ( 139 )   PDF(pc)(373KB) ( 305 )   收藏
    古代辞赋在表现由于空间迁徙而产生的流浪感时,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遭到贬谪流放,在作品中大肆渲染所处地域的偏远荒凉和恶劣的生态条件,这类辞赋的奠基人是屈原;一种是描写异乡美好的环境,但作者依然产生流浪感,王粲《登楼赋》是这方面的开创之作。时间的迅速流逝,也是人生流浪感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这类辞赋中,人生被说成来去匆匆的瞬间,倏忽即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宋玉《微咏赋》辨识
    刘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35-142. 
    摘要 ( 300 )   PDF(pc)(590KB) ( 623 )   收藏
    由于《微咏赋》晚出,引起研究者的怀疑,明杨懊、胡应麟以为"宋玉《微咏赋》为宋王徽《咏赋》之讹",然其所论是为臆说,不足为据。考《微咏赋》代巫山神女立言,实为借神女之咏叹,抒写作者沉沦、流离之情怀。以之与宋玉生平遭际和思想情绪相比较,甚是吻合。又考《微咏赋》韵例,符合上古语音的用韵规则,实非后世人所能为。因此,宋玉《微咏赋》绝非南朝宋王微《咏赋》之讹;宋玉确有作《微咏赋》之可能;即使不能肯定《微咏赋》为宋玉所作,至少也应当承认它是两汉时期的作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魏晋名士绍庄之作述论
    尚永亮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43-148. 
    摘要 ( 181 )   PDF(pc)(481KB) ( 151 )   收藏
    魏晋名士绍庄之作有三种类型:颂庄或斥庄之作、从哲学上阐发庄子思想之作、涵容庄学理趣的文学之作吕其发展演进的轨迹,反映了庄子学说在此一时段的传播、接受以及名士之思想倾向、人生态度、生命情调、理想追求及庄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为我们了解和把握此期庄学之传播和接受提供了必要的参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崇史尚散到缘情趋俪-汉魏六朝散文审美大势
    宋绪连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49-154. 
    摘要 ( 156 )   PDF(pc)(483KB) ( 419 )   收藏
    西汉散文继承先秦"尚用"的传统,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关注民生,充满理性精神和批判精神。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散文创作表现出缘情趋俪的审美大势。由于对文学以情动人的特征的认识有所深化,"为情而造文"或"述志为本"的散文作品,一扫过去的教化、讽谏之旨,代之以慷慨悲歌或哀怨之音。写景散文的盛行,显露出明晰的山水审美意识;骄偶从原先的一种修辞手法变成了建构文章的基本要素,使骈文以一种崭新文体的姿态堂而皇之地挺进文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年话剧研究回顾与展望
    话剧研究要补课
    董健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55-156. 
    摘要 ( 76 )   PDF(pc)(155KB) ( 308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年话剧研究回腼与展望
    话剧史研究仍须解放思想
    马俊山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57-159. 
    摘要 ( 87 )   PDF(pc)(232KB) ( 1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年话剧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话剧文体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朱伟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60-163. 
    摘要 ( 118 )   PDF(pc)(293KB) ( 37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话剧研究的态势和潜能
    袁国兴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64-167. 
    摘要 ( 93 )   PDF(pc)(300KB) ( 20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话剧演剧艺术研究的径路与展望
    曹树钧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68-170. 
    摘要 ( 137 )   PDF(pc)(229KB) ( 3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书镜
    广博精美蔚卫大观-漫议《今文观止》
    姜国忠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71-172. 
    摘要 ( 164 )   PDF(pc)(139KB) ( 175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科科研管理学的新成果-《社科科研经济学》读研
    吕超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73-173. 
    摘要 ( 117 )   PDF(pc)(69KB) ( 149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骊得珠妙有新解-《文艺创作要论》评价
    黄南珊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1):  174-174. 
    摘要 ( 71 )   PDF(pc)(78KB) ( 1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