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1 ›› Issue (1): 124-129.

• 近世史坛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近代内债研究述评

姜良芹   

  1.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 收稿日期:2000-03-10 出版日期:2001-01-15 发布日期:2018-11-06
  • 作者简介:姜良芹(1972-),女,山东费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

  • Received:2000-03-10 Online:2001-01-15 Published:2018-11-06

摘要: 近代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内债发行,影响财政、金融乃至社会经济关系至深。史学界自80年代以来,对中国近代内债史的研究发展迅速,探讨范围有所拓宽和深化;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各个时期的内债政策、内债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价。但同时也存在空白点多、有时无视客观事实、研究方法单一等着干不足。对史学界关于内债史研究的成果、特征及意义作一概观性考察和评估,能够加深和丰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学发展的整体认识。

关键词: 内债思想, 内债研究, 内债发行, 金融

中图分类号: 

  • K25

〔1〕千家驹.旧中国发行公债史的研究〔J〕.历史研究,1995,(2).
〔2〕千家驹.1日中国公债史资料(1594~ 1949) 〔z〕.北京: 中国财经出版社,1995.
〔3〕卢文莹梁启超-近代公债思想的集大成者〔J〕.财贸研究,1993,(6).
〔4〕吴景平.宋子文论纲〔J〕.历史研究,191.(6).宋子文的经济思想评述〔A〕.民国研究: 第1辑〔C〕.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12〕王同起.评1927-1937年国民党政府的内债政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0.(3).
〔6〕金普森,王国华.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年的内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4) ,南京国民政府1933-1937年之内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
〔7〕赵兴胜.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国内公债政策研究〔A〕.民国研究: 第3辑〔C〕.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千家驹.论旧中国的公债发行及其经济影响〔J〕文史哲,1983,(6).
〔9〕朱英.甲午" 息借商款" 略述〔J〕.贵州社会科学,1993,(4) ; 晚清的" 昭信股票" 〔J〕.近代史研究,1993,
〔10〕周育民.试论息债商款和昭信股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l).
〔11〕单宝.北洋军阀政府的公值〔J〕.史学月刊,1987,(1).
〔12〕王磊.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债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4).
〔14〕张晓辉.广东近代地方公债史研究(1912-1936年) 〔J〕.暨南学报,1992,(2) .
〔15〕胡宪立.中国早期公债史述略-评晚清与北洋军阀时期所发行的公债〔J〕.史学月刊,1995,(2).
〔16〕邓宜红.试析1935年以前中国银行对待政府内债态度之演变〔J〕.民国档案,1993,(1).
〔17〕刘慧宇.中央银行的筹设及其职能之研究(1928-1949) 〔Z〕.南京大学历史系1997年博士毕业论文.
〔18〕张寿彭.旧中国交易所探源〔J〕.兰州大学学报,1990,(1).
〔19〕姜伟.一二八战火与上海的金融改革〔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4).
〔20〕的匡家在.旧中国证券市场初探〔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4).
〔21〕彭厚文.旧中国证券市场若干问题的订正与商榷〔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3).
〔2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Z〕.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
〔23〕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z〕.北京: 档案出版社,1989.
〔24〕四联总处史料〔z〕.北京: 档案出版社,1993.
[1] 马得懿. 无人岛屿建设融资法律机制与中国的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95-205.
[2] 尹志超, 张号栋. 金融知识、自信心和家庭信贷约束[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172-181.
[3] 赵丙奇.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实证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196-205.
[4] 刘水林. “基本法”“特别法”“程序法”三位一体立法体系的特别构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72-76.
[5] 程恩富, 谢长安.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本质、特征、影响及中国对策——纪念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00周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54-63.
[6] 王倩, 吴承礼.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86-91.
[7] 王曙光, 贾镝. 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博弈分析与制度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99-107.
[8] 贾秀堂. 邮政金融改革与上海邮工运动研究(1929—1935)[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31-37.
[9] 江晓成. 清前期河工体制变革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18-124.
[10] 黎四奇. 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法哲学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2.
[11] 唐清利.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权力结构与模式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3-4.
[12] 黎四奇. 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法哲学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68-73.
[13] 唐清利. 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创新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80-84.
[14] 贾林青, 贾辰歌. 互联网金融与保险监管制度规则的博弈——以保险监管制度的制度创设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71-75.
[15] 曹守晔, 张钱. 金融消费者分级保护制度的法律规则构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76-8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