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分化的日益加剧,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个人希望依靠保障制度提高生活的安全系数,政府则希望借此制度实现社会稳定。但保障制度在解决社会公平和推进社会整合方面,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从经济社会学入手,从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保障制度和保障产品的社会性质、保障群体的社会属性以及保障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等几个方面,可全面分析保障范畴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借此为政策制定者和市场竞争中的个人以及享受保障的群体提供一种新的认识,树立一种新的理念。
中图分类号:
〔1〕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5. 〔2〕孙来祥.规范经济学与社会选择理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4. 〔3〕路德维希。艾哈德.大众的福利〔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5. 〔4〕丛树海.社会保障经济理论〔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6. 〔5〕乔纳森。H。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6〕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 〔7〕尼尔。斯梅尔瑟.经济社会学〔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9. 〔8〕熊跃根,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 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J〕.社会学研究,1999,(3) . 〔9〕Andrew Dilnot and Ian Walker.The Economics of Soeial Seeurity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0〕Kotlik off Smetters and Waliser.Social Security : Privatization and Progressivity〔J〕.Journal of Economies Literature ,May 1998. |
[1] | 丁建定.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溯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36-142. |
[2] | 高和荣. 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的类型转向及特征[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104-110. |
[3] |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62. |
[4] | 高和荣. 底线公平对西方社会保障公平理论的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3-69. |
[5] | 高传胜.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0-76. |
[6] | 聂伟. 社会流动与外群体歧视——基于CGSS2005数据的实证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02-110. |
[7] | 高和荣. 底线公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内在根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129-133. |
[8] | 王远. 从“民本”到“人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传统与当代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4-59. |
[9] | 李立,胡静波.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及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65-68. |
[10] | 赫国胜,柳如眉.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收入差距收敛效应分析——基于东中西部2000—2012年面板数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94-100. |
[11] | 杨成波. 离异妇女贫困化原因的社会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41-45. |
[12] | 王立. 正义与需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14-18. |
[13] | 康健. 社会保障国家责任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64-66. |
[14] | 曹瑞明. 社会保障体系对“按需分配”目标实现的促进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60-62. |
[15] | 袁文全, 邵海. 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69-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