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即人的价值的不断实现和人性的不断解放与提升。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国民人格的现代转型,而人的现代化与人格的转型,首先是人的社会精神气质的生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是人格转型的新契机,平等主体间的社会交往则是人格转型的基本前提。只有人的主体性的确立,人的目的和手段在人身上统一起来,两个文明建设"冲突"与矛盾的状态才会被消解。
中图分类号:
〔1〕英格尔斯. 人的现代化〔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24-25. |
[1] | 郇庆治. 环境政治学视角下的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5-12. |
[2] | 晏 辉. 中国形态的现代性:事实与价值的双重逻辑——价值哲学的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2-22. |
[3] | 李海青. 使命驱动型的治理现代化——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审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14-19. |
[4] | 郑伟.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及其境界诉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90-95. |
[5] | 唐善林. 老子“自然论”美育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96-103. |
[6] | 蔡唱. 公序良俗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运用——兼论《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对个人信息的规定[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67-71. |
[7] | 冷传莉. 人格物上的权利冲突及其司法化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72-79. |
[8] | 逄锦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理论贡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7-27. |
[9] | 杜卫. 论美育的内在德育功能——当代中国美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之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48-58. |
[10] |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21. |
[11] | 刘进田. 论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核心的新理论体系及其价值旨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9-14. |
[12] | 赵一红. 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现代化——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23-32. |
[13] |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
[14] | 王锺陵.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8-160. |
[15] | 王成. 清初文人方象瑛交游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82-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