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2 ›› Issue (5): 112-115.

• 古史新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之异同

武少民   

  1.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吉林长春130024
  • 收稿日期:2001-08-26 出版日期:2002-09-15 发布日期:2018-10-31
  • 作者简介:武少民(1964-),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历史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

  • Received:2001-08-26 Online:2002-09-15 Published:2018-10-31

摘要: 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提倡直笔,对统治阶级的阴暗面和人民的反抗斗争能实事求是给予真实地记载;都具有无神论思想,重人事而不言天命;都具有总结历史盛衰的自觉意识,善于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但是,他们的史学思想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司马迁持异端史观,而司马光持正统史观;司马迁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而司马光认为古今不变,求古之道是为了施于今;司马迁旨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成一部包罗万象的通史,而司马光旨在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为帝王们写成一部政治课本。通过对比,可清晰展现自司马迁至司马光期间,我国传统史学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

关键词: 司马迁, 司马光, 史学思想, 异同

中图分类号: 

  • K03

〔1〕〔9〕〔11〕〔13〕〔14〕〔19〕司马迁. 史记〔M〕.
〔2〕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二十二〔M〕.
〔3〕司马迁.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M〕.
〔4〕司马迁. 史记: 项羽本纪〔M〕.
〔5〕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四十三〔M〕.
〔6〕〔21〕〔23〕〔28〕〔30〕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M〕.
〔7〕司马迁. 史记: 秦楚之际月表〔M〕.
〔8〕〔16〕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六十九〔M〕.
〔10〕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二百一十一〔M〕.
〔12〕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二十一〔M〕.
〔15〕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一百三十三〔M〕.
〔17〕司马迁. 史记: 六国年表〔M〕.
〔18〕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六十八〔M〕.
〔20〕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二百六十三〔M〕.
〔22〕宋神宗. 御制资治通鉴序〔A〕.司马光. 资治通鉴〔C〕.
〔24〕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十八〔M〕.
〔25〕司马迁. 史记: 刺客列传〔M〕.
〔26〕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七〔M〕.
〔27〕司马迁. 史记: 高祖本纪〔M〕.
〔29〕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二十七〔M〕.
〔31〕司马光. 进书表〔A〕.司马光. 资治通鉴〔C〕.
〔32〕陶懋炳.中国古代史学史略〔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02.
[1] 张法. 身体美学:话语缘起 中西异同 行进难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07-211.
[2] 任葆华. 论沈从文对司马迁《史记》的接受[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229-231.
[3] 周云. 学衡派史学思想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88-92.
[4] 刘国民. 论司马迁对法家人物悲剧命运的表现和评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20-125.
[5] 董根洪. 论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观的异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21-26.
[6] 成晓军, 彭小舟. 洪秀全与曾国藩文化观之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08-115.
[7] 刘祯. 元代文化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4): 104-109.
[8] 雷戈. 史学理论多元化构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1): 114-11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