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3 ›› Issue (2): 167-173.

• 中国文学与文化 • 上一篇    下一篇

过渡、衔接与转型——重新定位中国近代文学

高玉, 梅新林   

  1.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 收稿日期:2002-08-10 出版日期:2003-03-15 发布日期:2018-10-26
  • 作者简介:高玉(1964-),男,湖北荆门人,副教授,四川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梅新林(1958-),男,浙江温岭人,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Received:2002-08-10 Online:2003-03-15 Published:2018-10-26

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两种文学本位观主宰着当今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正是这两种文学本位观使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缺乏主体性。在古代文学的立场而视,近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的延续,但更是古代文学的衰落和死亡;在现代文学的立场而视,近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新生,是现代文学的先声和开端。古代文学更看重近代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光大,现代文学更看重近代文学中新的文学因素的萌生和壮大,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学本位观观照下,近代文学被拆解成两种面貌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学。更重要的是,不论是站在现代文学的本位立场还是站在古代文学的本位立场,近代文学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肯定,其地位都不可能得到认可。无论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来说还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中国近代文学都是边缘性的文学。中国近代文学没有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那样的内在统一性,不具备充分的类型化,同时表现出典型的变革时代色彩。建立起恰切的中国近代文学本位观,是修治中国文学通史的关键。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 本位性, 中国文学史, 现代文学, 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 

  • I206.5

〔1〕黄子平, 陈平原, 钱理群. 论"20 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 1985, (5) .
〔2〕陈思和.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3〕陈平原. 20 世纪中国小说史(1897-1916) 〔A〕.陈平原小说史论集: 中〔C〕.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4〕施蛰存. 古今中外的"小说"〔A〕. 施蛰存七十年文选〔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544.
〔5〕陈伯海. 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7. 1.
〔6〕王德威. 被压抑的现代性-- 没有晚清, 何来五四? 〔A〕. 想像中国的方法-- 历史小说叙事〔C〕. 北京:三联书店, 1998. 16.
〔7〕郭延礼.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第1 卷〔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 "自序"
[1] 左鹏军. 王钟麒戏曲创作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87-192.
[2] 徐仲佳. 中国都市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性爱观念与市民形象的塑造——以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小说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204-209.
[3] 王鸿卿. "新小说"理论的"文体比较"思维与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60-165.
[4] 刘永文. 晚清报刊小说的传播与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74-179.
[5] 鲍国华. 作为方法的报刊--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小说转型研究的可能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67-172.
[6] 胡全章. "心存邦国"和"诗人之诗"--清末《 时报 》诗歌和"平等阁诗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73-181.
[7] 〔韩〕吴淳邦. 张赤山与《海国妙喻》辑录之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82-189.
[8] 曹辛华. 论民国词集文献的整理及其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84-188.
[9] 张登林. 知识者的自我言说——重读民初“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200-203.
[10] 马睿. 文献事实中的跨文化实践:从晚清民初的“西学中译”说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176-18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