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梅岭诗作是历代文化名人在梅岭留下的足迹、思想和情感的反映,它在内容上表现为怨愤郁抑、感物伤怀,而在艺术上却是托物写景、比兴隐喻。梅岭诗作是一种文化心态的折射,是历代贬谪士人心灵的一面镜子,它深化了中国贬谪文化的内涵。
中图分类号:
〔1〕大余县志〔Z〕. 北京: 中国三环出版社, 1990. 〔2〕南雄县志〔Z〕.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1. 〔3〕大余县委宣传部.梅国诗选注〔M〕. |
[1] | 于景祥. 《文心雕龙》中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0-207. |
[2] | . 从唐诗看浮云意象的佛禅意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97-200. |
[3] | 卢燕平. 试论义山无题诗悼亡内容及其常用意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3-167. |
[4] | 陈武英. 朱淑真诗词的历史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68-172. |
[5] | 周淑芳. 咏史诗:对被理性精神关怀领域的触探与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151-153. |
[6] | 赵淑平. 乐府诗的绝唱--唐代乐府诗成就探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66-168. |
[7] | 李春青. 心中之景与眼中之景--陶诗与谢诗的文本差异及其文化原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53-158. |
[8] | 李炳海. 空间迁徙和时间流逝中的漂泊者[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30-1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