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实经济生活中,少部分人以非法手段无偿使用或占有他人已被界定的知识产权,构成了经济活动中的非秩序行为。若使非秩序行为不发生或少发生,惟一的条件是使非秩序行为的风险损失大于风险收益。规制经济秩序最有效的手段是对非秩序行为进行重力度的处罚,而轻力度的处罚或加大查获率都不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中图分类号:
〔1〕张学文. 略论经济法上的调制行为〔J〕.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0, (5) . 〔2〕鲁篱. 经济法基本原则新论〔J〕. 现代法学, 2000, (5) . |
[1] | 马树才, 胡立杰, 王永刚. 壮大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14-117. |
[2] | 田丽. 我国金融发展中教育的贡献与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72-174. |
[3] | 宋煜凯. 中国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最大障碍——公司治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80-183. |
[4] | 姜晓秋. 论思想解放与技术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31-35. |
[5] | 王满四, 和丕禅. 融资结构失衡与企业债券融资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95-100. |
[6] | 于左. 中国结构基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94-99. |
[7] | 龚明华. 金融信息化、电子支付及网络银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205-2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