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将真正把握自然之"是",作为彻底消解"环境危机"之积极取向的认知预期或基础,是当下应对"环境危机"的许多话语和行为的重要指向。但是,其一,规定于自演化与自然演化的自然物,最终归结向作为终极存在的自然,而"与物无际"的"物物者非物",自然不等同于自然物及自然物"总和",是超越人的感性经验能力的存在,不可能成为人在经验中建构认识的对象性关系中的对象,自然之"是"不可知。其二,假定自然等同于自然物"总和",获得着认识对象的规定性,但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与自然物"总和"的无限性具有非匹配性,因而自然之"是"不可知。其三,假定人观念地把握了自然之"是",但由于"实验和工业"无法"制造"出作为终极存在的自然,无法确证对自然之"是"观念把握的正确性,因而自然之"是"不可知。在自然"是"不可知的立场上,人对"称臣"于自然需有永恒的心理准备,人对当下"环境危机"的消解必然以新形态"环境危机"为代价,人只能在与自然的"无限磨合"中存在,不可能彻底摆脱"环境危机"。"环境危机"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或存在方式的构成。
中图分类号:
〔1〕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20-21. 〔2〕格里芬. 后现代科学--魅力的再现〔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5. 169. 〔3〕尚东涛."无报复"自然界: 可能抑或不可能〔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5) . 〔4〕庄子: 知北游〔M〕.上海: 上海书店, 198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5. 〔6〕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下卷)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7. 78. 〔7〕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 北京: 三联书店, 1962. 670. 〔8〕崔宜明.生存与智慧〔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178-179. 〔9〕〔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461, 127. 〔10〕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4. 263. 〔12〕苗东升. 论复杂性〔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0,(6) . 〔13〕E。 拉兹洛. 进化--广义综合理论〔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 5.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21. 〔15〕尚东涛. 社会选择与自然选择之张力〔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 (4) .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