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古代王朝的国家监察制度, 具有监察系统的独立性与垂直领导性; 监察官吏的任职官小、权大、赏厚、罚重; 监察权与检察权分离; 监察系统内部实行互察制度, 外部又被其他中央机构监察; 固定监察与巡视监察相结合; 建立谏官系统, 实行对最高统治者的监督等若干特点。这是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封建制度的条件下的权力制衡制度。其设计的得当与运用的有效性, 使官吏的腐败速度与皇权的滥用受到一定控制。延续二千多年的御史监察系统及其运用, 是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重要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
〔1〕唐六典: 卷13: 御史台〔M 〕. 〔2〕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53: 职官考七: 御史台〔M〕. 〔3〕唐会要: 卷61: 弹劾〔M 〕. 〔4〕唐会要: 卷62: 御史台: 杂录〔M 〕. 〔5〕谢伯采. 密斋笔记: 卷1〔M 〕. 〔6〕顾炎武. 日知录: 卷9: 部刺史〔M〕. 〔7〕汉书: 卷83: 薛宣传〔M〕. 〔8〕后汉书: 卷61: 贾琮传〔M〕. 〔9〕汉书: 卷90: 严延年传〔M〕. 〔10〕太平御览: 卷225: 职官部: 御史中丞〔M〕. 〔11〕旧唐书: 卷166: 元稹传〔M〕. 〔12〕宋会要辑稿: 职官17 之16〔M〕. 〔13〕宋会要辑稿: 职官66 之25〔M〕. 〔14〕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364〔M〕. 元元年正月乙酉. 〔15〕明史: 卷229: 刘台传〔M〕. 〔16〕胡世宁. 守令定例疏〔A〕.明经世文编: 卷136〔C〕. 〔17〕汉书: 卷83: 朱博传〔M〕. 〔18〕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465〔M〕. 元六年三月癸亥. 〔19〕黄庶. 伐檀集: 卷下: 上知谏王刑部〔M〕. 〔20〕汉书: 卷67: 朱云传〔M〕. 〔21〕唐会要: 卷60: 御史台〔M〕. 〔22〕虞云国. 宋代台谏制度研究〔M 〕.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23〕明史: 卷230: 赞〔M〕. 〔24〕朱瑞熙.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第6 卷: 宋代〔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25〕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342〔M〕. 元丰七年正月壬戌. 〔26〕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66〔M 〕. 景德四年八月壬戌. 〔27〕宋会要辑稿: 职官45 之21〔M〕. 〔28〕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331〔M〕. 元丰五年十一月戊寅. 〔29〕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卷11 〔M〕. 建炎元年十二月戊寅. 〔30〕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61: 职官考十五: 州牧刺史〔M 〕. 〔31〕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53: 职官考七: 御史台〔M 〕. 〔32〕旧唐书: 卷166: 元稹传〔M〕. 〔33 〕文献通考: 卷61: 职官考十五· 采访处置使〔M 〕. 〔34〕明史: 卷73: 职官志二: 都察院〔M〕. 〔35〕唐六典: 卷8: 门下省〔M〕. 〔36〕章如愚. 群书考索续集: 卷36: 台谏〔M〕.四库全书本. 〔37〕贞观政要: 卷2: 求谏〔M〕. 〔38〕佚名. 群书会元截江网: 卷17: 纪纲: 偶句〔M〕. 〔39〕李纲. 梁溪集: 卷42: 上渊圣皇帝实对言事奏状〔M 〕 |
[1] | 张丽. 经济转轨的历史性内涵---转轨经济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142-1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