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于儒学为什么在先秦诸子之学中脱颖而出成为雄霸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言说的空间依然较大。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没有引起论者的注意: 一是儒学是古代士人阶层社会角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话语表征,因而最能代表士人阶层的意愿与利益; 二是儒家一直扮演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中间人”或“调节者”的角色,故儒学最符合文化霸权形成的一般规律。
中图分类号: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143. 〔2〕卡尔· 曼海姆.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10-11. 〔3〕马克斯· 韦伯. 儒教与道教〔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 128. |
[1] | 张圆圆. 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传统借鉴与当代反思——论《明儒学案》的哲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36-40. |
[2] | 刘培. 经世致用与激励名节——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与辞赋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175-182. |
[3] | 陈景彦, 张锦. 从江户时代年号看日本对儒学文化的吸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146-149. |
[4] | 吴玉杰. 大众传媒批评的话语霸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224-227. |
[5] | 刘岳兵. “皇国史观”与宋代儒学的思想纠葛———以《神皇正统记》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165-170. |
[6] | 曾军. 从“注经”到“论文”——刘勰的儒家典籍文学经典化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61-166. |
[7] | 张昭军. 援西入儒——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18-123. |
[8] | 周复光. 试论儒家的"立人之道"[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21-25. |
[9] | 傅新毅. 心性论的祛魅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21-24. |
[10] | 唐凯麟, 曹刚. 儒学的再生是否可能--论儒学的当代命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1): 4-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