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4 ›› Issue (5): 156-159.

• 中国文学与文化 • 上一篇    下一篇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文化解读

苏萍   

  1.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鞍山114002
  • 出版日期:2004-10-20 发布日期:2004-10-20
  • 作者简介:苏萍( 1963- ) ,女,辽宁鞍山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女性文学研究。

  • Online:2004-10-20 Published:2004-10-20

摘要: 在《红楼梦》研究中,对“钗黛”形象及其价值的探讨已很多,但从历史、文化视角总结“钗黛”型知识女性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者还不多见。黛玉追求精神唯美与宝钗强烈自我价值欲的历史承传性及“钗黛合一”价值追求的悲剧性,揭示了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命价值及其实现自我历程的曲折性。

关键词: 《红楼梦》, “钗黛”价值;, 悲剧

中图分类号: 

  • I207.411

〔1〕〔2〕裔锦声. 红楼梦: 爱的寓言〔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67.
[1] 张堂会. 论新世纪自然灾害文学书写与文化功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48-53.
[2] 周珉佳. 论小剧场话剧的题材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93-199.
[3] 张登林. 知识者的自我言说——重读民初“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200-203.
[4] 李群. 近代中国“悲剧”观的引入、形成与日本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197-202.
[5] 颜翔林. 第四批判: 《红楼梦》的美学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173-181.
[6] 王颖. 论宋代爱情题材小说的双重美学风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75-177.
[7] 赖勤芳. 论林语堂《苏东坡传》的"自传"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201-204.
[8] 李岩. 沈从文与哈代乡土小说悲剧意识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197-200.
[9] 胡铁生, 常虹. 对抗与和谐:生态意义上的矛盾与统一———论麦尔维尔《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209-212.
[10] 刘国民. 论司马迁对法家人物悲剧命运的表现和评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20-125.
[11] 江华. 论岳飞、文天祥的人生悲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2): 98-10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