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赵树理独特的“问题小说”创作观,既导致了赵树理在当年的轰动,又注定了赵树理在当下的落寞。这一创作经验启示人们: 只有既书写历时性问题,又臻于艺术胜境的文学,才有可能拥有恒久的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
〔1〕〔2〕〔6〕〔7〕〔8〕赵树理. 赵树理文集: 第4 册〔M〕.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 1592, 1882, 1648,1649, 1649. 〔3〕高捷. 赵树理“问题小说” 解〔J〕. 山西大学学报,1983, ( 2) . 〔4〕薛海春.管理心理学〔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 118. 〔5〕胡凌芝. 论赵树理及其创作方向〔J〕. 汕头大学学报, 1995, ( 5) . 〔9〕赵树理. 赵树理文集: 第1册〔M〕.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 40. |
[1] | 陈非. 通俗传统与高雅传统的现代呈现--赵树理与孙犁的小说创作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261-2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