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4 ›› Issue (5): 170-173.

• 学人论坛 • 上一篇    下一篇

批判意识的文化指向

冯源   

  1. 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绵阳621000
  • 出版日期:2004-10-20 发布日期:2004-10-20
  • 作者简介:冯源( 1960- ) ,男,重庆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Online:2004-10-20 Published:2004-10-20

摘要: 就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而言,文学精神品格的下降、文学思想内容的弱化和文学审美重量的消解已是不争的事实,文学已滑落到艺术形式的窠臼。仅就杂文创作而言,它在文化批判意识、作家自省意识和当代审美意识上的确存在着某些缺失现象。杂文应更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现代杂文的思想精神内核和社会批判的骨力,有效整合三种意识,发挥它在社会批判上的最大功能。

关键词: 杂文, 文化批判意识, 作家自省意识, 当代审美意识, 缺失

中图分类号: 

  • I207.6
[1] 周海波. 命名的艰难--论鲁迅散文文体意识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56-164.
[2] 娄成武, 钟俊生. 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及其应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50-53.
[3] 朱寿桐. 空域背景的严重缺失——从《连心锁》看文革抗战文学有关朝韩想像的浅泛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195-199.
[4] 刘悦笛. 30 年西方美学研究缺什么[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15-17.
[5] 刘洪仁. 赋体杂文的先导——论屈原的《天问》、《卜居》、《渔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80-18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