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就是委托代理制,而委托代理制的深层次问题就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权利的配置问题。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收效甚微,是因为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刚性的存在,导致政府与企业的异质性博弈,结果引起国有企业治理的形式化。对于同质性博弈而言,博弈本身就是一种约束,而对于异质性博弈来说,则会导致效率损耗。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进行异质性博弈时,双方处于一种非均势的博弈态势,博弈的结果取决于对方的异质强制力。异质性博弈表现出较多的不稳定性,而且在双方强制力支配下形成的异质性博弈往往是效率较低的。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进度缓慢,并发生大面积亏损,从根本上看,就是由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刚性引发异质性博弈而造成的。
中图分类号:
〔1〕玛格丽特· M· 布莱尔. 所有权与控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2〕蔡玉峰. 政府和企业的博弈分析〔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3〕张金昌. 21世纪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变革〔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
[1] | 吕周聚. 论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与创伤记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76-183. |
[2] | 李旭燕. 凯恩斯逻辑解释的困境与出路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37-40. |
[3] | 张闯, 刘福元. 程序性正当程序的悖论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70-73. |
[4] | 刘琦, 岳玉珠. 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经验借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172-174. |
[5] | 许梅, 刘永富. 运用语义分析方法重新解决逻辑的判定[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3): 28-33. |
[6] | 王建芳. 悖论与自我指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29-34. |
|